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8 毫秒
1.
文章针对市场试用车客户反馈的驾驶员右耳处风扇噪声大问题,主要研究了某型轻卡用2.3L发动机普通硅油风扇的滑差率、啮合形式、啮合温度、叶片与护风罩间隙对整车驾驶室内驾驶员右耳旁噪声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CFD仿真与整车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新开发的驾驶室前置汽车底盘(或称:前置式驾驶室底盘),进行了噪声源分析,利用声学包技术对发动机、散热系统、进排气系统等实施了噪声控制,并对相关影响性能进行了分析。经过车外加速噪声和热平衡测试得出的试验结果,验证了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搭载某发动机的重卡牵引车在市场上一些恶劣环境下使用时,发现有发动机水温偏高的问题,本文从整车匹配角度对该系列车型冷却系统进行了原因分析。首先,从整车冷却系统结构原理对可能影响系统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计算确定散热器的选取是符合理论要求的;再次,对样车原冷却系统设计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以下几种方案来降低发动机水温:1.增大扇吸风量;2.调整散热器芯体后端面与风扇前端面的间距;3.严防热风回流,降低进风温度;4.优化护风罩与风扇间的径向间隙,防止热风回流;5.改善通风条件。最后,对优化后的样车进行热平衡试验证实了上述优化改进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关于整车热平衡试验的研究主要偏向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匹配分析与热平衡性能的改善,而对一些常见的影响热平衡试验的细节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试验结果的有效性、准确性大打折扣。以重型卡车为例,对整车热平衡道路试验过程中发动机故障、节温器、风扇离合器、传感器布置、环境风速、试验操作、结果评价与修正等细节问题进行探讨,对整车热平衡道路试验的试验条件、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评价与修正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升振动压路机冷却风扇的性能,提出采用优化冷却风扇安装位置的方法。通过调整冷却风扇与导风罩之间的相对位置,寻找冷却风扇性能参数噪声风速比的最小值,实现振动压路机冷却风扇性能最优化。对优化后的风扇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安装位置优化后,风扇的噪声风速比比优化前平均降低1.96dB·s·m~(-1),冷却风扇的性能平均提升15.06%,优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利用一维数值分析与整车热平衡试验解决某车型发动机出水温度过高的问题。以整车许用环境温度为评价指标,考虑发动机台架热平衡数据为边界,搭建整车冷却系统换热分析模型并基于整车热平衡试验进行标定。通过分析得出风量是影响许用环境温度的主要因素,从风扇性能优化与空气侧流通条件改善两方面提高某车型许用环境温度。结果表明:外特性最大扭矩点工况下,新型无轮毂风扇提高许用环境温度2.5℃;前下挡网结构优化与空滤器右置方案分别提高许用环境温度1.7℃和2.4℃,经过优化该车许用环境温度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重型载货汽车在低速行驶过程中的尘土污染问题,建立车辆与整个流场区域模型,并将模型导入CFD软件进行仿真。由仿真结果可知,空气经过冷却风扇后,部分气流吹向车辆底部地面造成局部扬尘污染。据此提出2种改进方案,并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延长护风罩和增加导流板对扬尘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分别使污染区域减少58.9%和50%,车辆底部空气流场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为了控制振动压路机驾驶室噪声,采用理论分析和样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驾驶室噪声进行了摸底试验、噪声频谱试验和模态试验。结果表明:驾驶室后玻璃的一阶固有频率为35 Hz,是造成振动轮小振工况下驾驶室噪声较高的主要原因。通过结构优化和改进,将后玻璃的一阶固有频率提高到了38Hz。改进后左耳噪声声压级由87.5dB(A)降低到86.0dB(A),右耳噪声声压级由88.6dB(A)降低到86.8dB(A)。  相似文献   

9.
星王ZA6440轻型客车冷却系的改进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发动机冷却系的工作原理,通过对星王ZA6440轻型客车冷却系的结构及总体布置分析,指出导致发动机过热的主要原因是压力盖密封不良、通风系统选择布置不合理等造成的。提出增加风扇直径、缩小护风罩间隙、增加风量及提高冷却能力等改进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冷却系解决了ZA6440轻型客车长期存在的发动机过热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试验测试和分析表明,驾驶室地板振动不仅会导致座椅振动,恶化驾乘舒适性,并且会产生噪声,影响车辆的NVH性能。本文对驾驶室地板的振动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某重卡驾驶室地板的传递路径响应和模态贡献量,并与试验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基于经过校核的仿真模型,对驾驶室地板结构进行了优化,提供了改进方案。对改进方案的分析显示,在发动机怠速激励频率下,座椅导轨的振动加速度峰值降低了3.1dB,NVH性能获得了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以某商用车驾驶室主动噪声控制系统的开发过程为主线,进行了一系列主动噪声控制技术的试验研究。通过对驾驶室内实际噪声的测试、分析,确定了以发动机2阶、4阶和6阶噪声为降噪对象的主动噪声控制方案:建立商用车驾驶室主动噪声控制模型.并采用驾驶室内真实噪声信号进行了计算机降噪效果仿真试验:最后在实际驾驶室驾驶员位置建立双通道主动噪声控制系统,并进行了实车降噪效果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主动噪声控制技术改善以发动机低频、周期噪声为主要噪声源的商用车驾驶室内噪声环境是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后置客车底盘冷却系统的设计与布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后置客车底舟水冷系统中风扇,水箱,护风罩及中轮机构等关键部件的布置形式;简要叙述风扇与水箱之间、车身与底盘之间的匹配要求;提出了当今冷却系统设计中的几种倾向,从而为如何布置好后置客车底盘的冷却系统提供基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路面/轮胎噪音是交通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修建多孔路面面层是降低路面噪声的有效手段。文章分析了路面/轮胎噪音的形成机理,通过室内试验对多孔水泥混凝土的声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有效孔隙率、孔径大小以及厚度对吸声系数的影响,建立了实际降噪值与有效孔隙率、孔径大小的关系,得出了吸声性能及宣泄气体能力最佳的多孔水泥混凝土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轿车发动机冷却风扇CFD仿真分析及降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汽车冷却风扇气动性能的CFD仿真方法,对风扇性能随风扇叶片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利用仿真方法对长安V805基准车发动机散热器风扇和冷凝器风扇进行优化设计.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在保证冷却性能的前提下,达到了降低风扇气动噪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魏 《汽车与配件》2012,(26):60-61
散热器是水冷式内燃机冷却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一般是由水泵、散热器、节温器、冷却风扇、风扇电机、电机开关、护风罩等部分组成,发动机在工作时机内的温度很高,所以为保证其能够正常工作,必须对其进行冷却。散热器的作用是利用冷风(既可以是汽车行驶时迎面流动窄气造成的冷风,也可以是冷却风扇提供的冷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中型载货车在35km/h~40km/h车速附近出现的驾驶室异常共振问题,进行了道路试验,采集驾驶室内与驾驶室悬置周边位置处的振动加速度信号。通过驾驶员总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对载货车的乘坐舒适性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驾驶室振动异常,乘坐舒适性能很差;通过悬架、驾驶室悬置传递函数的计算与分析,发现驾驶室后左悬置对车桥传递至驾驶室的低频振动起到极大的放大作用,是驾驶室内产生异常共振的主要原因。更换驾驶室后左悬置后,该车速段内的异常共振问题已消除。  相似文献   

17.
建立某多轴混合动力特种车辆整车外流场仿真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整车外流场特性。根据分析结果对驾驶室进气格栅、驾驶室与货箱之间的上部连接、驾驶室下部进风口三个部位进行优化设计。在优化设计过程中,特别关注提升各车桥分布式驱动电机的散热效果,并根据局部外流场特性确定车桥处的电机风扇朝向布置。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整车风阻系数降低了6.4%,各车桥均可通过底盘底部的气流分支进行良好冷却,确保满足驱动电机的散热需求。  相似文献   

18.
双风扇冷却系统噪声特性的识别与控制,是NVH工程师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重要问题。阐述了风扇噪声的产生机理,介绍了常见风扇噪声的控制方法,对某车型冷却风扇(左侧风扇7片叶片,右侧风扇6片叶片)进行了NVH测试,研究了每个风扇及双风扇同时工作时的工作特性,并结合风扇的物理参数和结构特点,分析了风扇的主要噪声为7阶和12阶噪声问题,为风扇类噪声的分析与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发动机可变进气系统流动特性模拟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1.25L单缸4气门发动机进行可变进气的改进设计,以便优化发动机的中小负荷性能.以初步设计的进气道模型为基础,建立了评价进气道稳流特性的计算模型,对不同进气模式在不同的气门升程下的进气道和缸内流场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出了进气道内的气流分布、流量系数、涡流比和滚流比等参数,并与气道稳流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持续优化某商用车型整车热管理性能,改善整车热流场、优化冷却系统散热性能,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针对不同导风装置对发动机舱流场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文章在某重型商用车上匹配一款13 L燃气发动机,通过优化发动机定位及护风罩结构,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型式的护风罩对机舱流场的影响,得到了发动机舱内部压力、速度分布,流经冷却系统各个位置的风量及回流情况,为优化机舱热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优化后护风罩在额定工况、大扭矩工况机舱内流场流线更均匀,且冷却模块各个位置的流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回流均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