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易荣  贾开国 《隧道建设》2022,42(12):1977-1984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中国提出了“双碳”战略目标。科学系统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将为碳源减排与碳汇增容提供有力支撑。首先,基于地下空间的自然资源属性和人工建筑属性,提出地下空间2种减排增汇方式: 其一是利用地下可再生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其二是利用地下空间置换地表土地增加城市生态绿地。然后,以具体实例和数据支撑,多角度分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与“双碳”战略目标关系,即: 提升碳吸收能力;降低能耗、储碳固碳;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最后,提出“双碳”战略背景下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策略,即: 工程建设转向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平面扩张转向地上地下协调发展、工程施工转向低碳生态技术、单一资源开发转向统筹复合利用。  相似文献   

2.
洪小春 《隧道建设》2022,42(12):2036-2047
为探究城市空间集约和土地高效利用背景下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低碳效应,梳理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在构成要素、开发生命周期等方面的特征,分析一体化策划、规划、设计、建造和运维等发展阶段对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作用与意义; 构建基于“双碳”目标的包含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城市发展、一体化的低碳效应、城市中心区发展和城市中心区开发5项准则层指标在内的22项指标的一体化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评价方法体系。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2005年、2010年、2014年和2019年4个典〖JP2〗型阶段为例进行评价,结果分别为2.349、3.105、3.588和4.222,对应的一体化发展水平分别为较差、中、良和良。对照南京新街口中心区渐进式一体化发展历程可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对促进区域“双碳”目标实现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针对国际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作为我国金融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绿色金融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文章根据我国现有绿色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从政策配套、产品推进、制度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双碳”目标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为了早日实现“双碳”目标,作为碳减排主力的化工企业,正在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区块链技术能够在不同的节点之间建立信任模式,以点对点的传输理念和分布式存储特征,形成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充分体现了信息不可篡改性、公开性、透明性等特征,可以助力化工企业数字化转型,优化业务流程、减少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文章以WH化学为例,分析了WH化学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困难,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助力化工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并适当推断该项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交通领域碳排放对气候变化有较大影响,受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以及新能源利用率和“公转铁”使用率低等因素影响,交通领域碳排放仍将持续增加。为实现“双碳”目标,本文针对交通领域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深入研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从规划引领、政策引导、结构调整、科技赋能、理念更新等方面提出推动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举措,为交通领域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交通部门在我国碳排放中占有较大比重且仍在继续增加,加快推进交通部门低碳转型极为迫切。分析了中国交通部门的碳排放现状和主要特点,结合已有的国家政策、目标和以往的研究,提出交通部门的碳中和发展路径。在碳中和目标下,中国需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替代燃料技术推广和能效提升等多方面努力,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将排放控制在1亿t以内。  相似文献   

7.
城镇污水处理厂是污染减排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也是主要的碳排放大户,因此在“双碳”背景下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低碳设计至关重要。优化工艺和清洁生产是低碳的首要控制因素,通过选择先进的处理工艺和设备,可从源头控制能量的消耗,加强资源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从“双碳”角度出发,在清洁能源的利用、工艺设计、设备选型、智能控制等方面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设计进行全方位分析,同时提出城镇污水处理厂未来工艺的选择方向,以期为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设计提供可参考借鉴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领域,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其中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较高,城市交通场景具备2030年碳达峰调控可能性,为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双碳”目标的实现,须分析城市交通的减排策略与路径。文中通过对中国城市交通领域减排思路的分析,得出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从量的控制、量的优化、质的转变着手构建城市交通减排策略框架,提出城市交通领域“双碳”目标的3条实现路径,包括优化空间结构、优化出行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并提出每条减排实现路径的具体实施措施;最后从绿色低碳角度对城市交通类规划给出规划指标指引。  相似文献   

9.
白铸城 《公路》2022,(6):259-263
我国已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发展新阶段。结合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呈现高碳排放的特点,推动交通运输领域节能降碳已成为必然趋势,法律作为重要的规制手段可通过强制力实现各领域有效协同。结合“双碳”目标下交通运输领域的境内外背景,提出交通运输领域目前在立法层面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执法层面存在监管方法不全面、司法层面存在诉前程序、审判执行等缺乏进一步规制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在立法层面分3个阶段逐步推进;在执法层面针对碳排放采取统一监管标准和差异化的监管措施的原则,加强智慧交通监管模式,强化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在司法层面建立健全诉前程序、审判执行程序等程序性规范等建议,以期助力交通运输双碳目标如期达成。  相似文献   

10.
自21世纪以来,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中心城区基本形成网络化、多核心的地下空间发展形态。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进入全新发展阶段。通过全面总结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主要成就和不足,针对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未来发展的目标与策略。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的创新发展近期将聚焦于城市更新和精细化管理,重点在更新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地下交通和市政等基础设施、深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和保护、地下空间工程技术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理念与实践路径面临着新的机遇,现阶段的“平战结合”利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面向新时代城市地下空间产业建设,系统地阐明了城市地下空间融合发展的基本概念,〖JP+1〗分析其演进历程与逻辑内涵,并构建涵盖政治经济条件、军事国防资源、地下轨道交通、地下人防工程利用等要素的融合发展潜力量化评估模型。根据公开获取的有关数据,对中国12座典型城市进行融合发展潜力评估与分类。该研究旨在推进新时代下融合发展型的城市地下空间产业建设,文中构建的评估模型可有效辅助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决策,同时亦可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加剧的大环境下,中国向世界承诺减碳目标:2030年前力争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重型商用车的减碳成效是“双碳”征程中的关键。重点介绍基于传统动力源的重型商用车减碳技术,包括内燃机燃烧、低摩擦、智能变速、轻量化、混合动力等技术在内的动力总成领域,以及包括天然气、含氧燃料、氢氨燃料在内的先进燃料领域。通过不同领域的技术发展以及优势互补,更加高效、低碳、清洁的内燃机仍将在重型商用车领域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显庆  贾大钊 《公路》2022,(4):271-275
在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及雄安新区提出“构建总量控制、自由交易的碳积分(碳排放配额)管理机制”的政策背景下,通过总量控制、公平分配、设立雄安新区居民绿色出行碳排放交易市场等步骤,提出了消耗碳币与奖励碳币相结合的雄安新区居民绿色出行碳排放交易机制。其意义在于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的设立,发挥市场经济手段,灵活制定政策,使碳排放的外部性成本内部化,鼓励雄安新区居民绿色出行,实现雄安新区“90/80”绿色交通出行目标,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孙钧 《隧道建设》2019,39(5):699-709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能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总结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概况、特点和功能特色,介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和地下综合体发展概况,并以南京江北新区和重庆市江北区北城天街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为例,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进行介绍。然后,阐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交通治堵、节能减排、土地和资源开发利用、防汛排涝抗旱等方面的效益和功能,介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数字化技术、地下车库建设及基坑、改建、盾构、顶管、沉管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最后,总结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进展,认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现已呈现出空间上多层次化和功能上多样化的特征; 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初期投入大、效益空间不够理想、功能特色发挥不够、运营安全和防灾问题以及节能减排与环保问题)及存在的问题,希望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在视觉美感和对舒适度的追求方面再上一个台阶; 并对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城市地下空间进行思考,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孙立  赵光  黄俊  李奥  杨奎  董飞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7):274-278,297
随着城市的规模化发展,多种地下空间的开发、改建方兴未艾。当前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基本趋势,但同时必须解决协同建设中的安全及效率问题。基于隧道与地下空间开发过程的多种问题,揭示了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的内涵,提出了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模式,分别为共建式协同、预留式协同、保护性协同,揭示了各种协同模式的过程及协同目标,开展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技术研究,为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开发集约化利用和安全控制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6.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所具备的碳排放接近零以及绿色低碳的特点,将慢慢的替代燃油车,被越来越多的人选为代步工具。随着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续航、无线充电、氢燃料电池等方面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汽车将作为汽车行业的主流产业。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将决定新能源汽车的命运,只有解决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发展,才能真正的助力双碳,为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何晓劲 《上海汽车》2023,(10):29-32
汽车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对我们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要的贡献。文章从绿色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全球的趋势、国家对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面临的挑战以及降碳目标和措施做了分析,并重点关注产业链上中下游减排联动的方法和碳足迹管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钱七虎 《隧道建设》2019,39(11):1737
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绿色发展理念更是指导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理念之一。建设城市地下空间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治理“城市病”并建设绿色城市的主要着力点。首先,说明绿色建筑与绿色城市的概念,以及二者的关系。重点从节约土地、利用地热能、节水、绿色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绿色客运城市交通和城际交通,未来城市货运交通,绿色城市污水、雨洪蓄排系统,绿色城市垃圾集运和处理系统,智慧地下综合管廊,城市智慧行车系统)等方面,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说明利用地下空间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城市的理念、方法、构想。最后,结合实例强调地下空间开发规划的重要性、规划科学的重要性、开发与规划中的问题及规划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双碳”目标背景下商用车能源与动力系统技术进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行业调研,系统梳理商用车能源与动力系统技术研究现状,详细总结传统商用车、纯电动商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能源与动力系统技术的发展进程,归纳分析能源与动力系统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商用车行业短期发展趋势。从用车能效、能源互动及全生命周期减碳的视角,为“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商用车能源与动力系统技术发展路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地上空间资源的利用日趋饱和,城市面临着“摊大饼”式快速扩张问题。随着地下隧道、地下车站、地下综合体等重点地下工程项目的建设,地下工程呈现出微变形、小间距、大断面、大埋深、高精度、长距离和超大规模等特点,面临着“水、软、变形难以预测”三大技术难题,严重影响了地下空间的发展,给我国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装备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地下空间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近接施工技术、施工装备和数智化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进展与创新,详细分析了软土富水地层位移和变形控制技术,提出富水地层冻结技术和跨地铁运营隧道综合辅助施工控制技术;介绍了集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前沿技术和隧道装备核心共性技术,以及具有绿色化、智能化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典型超级地下工程装备。从设计、施工、监测、运维4个方面介绍了现代地下空间数智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应用情况。强调通过地下空间信息的共建共享,构建可视化的地下空间信息平台,是实现“透明地下空间”的基础;对复杂地质条件灾害的预警与控制,是地下工程安全建设的有力保障;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控制管理系统,是支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的关键;并指出未来地下工程需加强数智化技术应用,实现整个建设过程的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