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膨胀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桥面铺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俊鸿  周明凯  李北星 《公路》2005,(5):143-145
针对巴东长江大桥桥面铺装层厚80mm的C40防水混凝土的设计要求,进行了微膨胀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性能试验和桥面铺装施工措施研究。结果显示,采用UEA—I膨胀剂补偿收缩和聚丙烯纤维增强的混凝土具有优良的抗裂、抗渗、耐磨、抗冲击和抗疲劳等性能。选定的微膨胀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配合比在巴东长江大桥桥面铺装层中进行了全面施工应用,效果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2.
结合某大桥桥面铺装层混凝土工程,阐述了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特性及其工作机理。在桥面铺装层混凝土中掺用聚丙烯纤维能够增强其抗拉、抗折、抗渗、抗冲击以及阻裂增韧的作用。对该桥桥面铺装层混凝土掺用聚丙烯纤维后的配合比进行了试验设计,现场试验和观测结果表明:该桥桥面铺装层混凝土掺用聚丙烯纤维进行改性是非常有益的,该桥桥面铺装层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混凝土技术的进步,做为能够抑制混凝土因塑性收缩、干燥收缩等因素而引起的微裂纹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在工程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而在实践中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施工起来难度较大,尤其对于需要较高和易性的高耐久性混凝土,影响其施工质量的因素更是复杂。因此对于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尤其要引起重视,同时为了衡量纤维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好坏,应用平板约束法验证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抗裂性。  相似文献   

4.
梅州西环高速公路聚丙烯纤维路面混凝土配合比正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天汕国家重点公路梅州西环高速公路工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试验,详细介绍一种科学、高效的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试验设计、分析方法—正交试验法,这是一种解决多因素试验影响水泥混凝土配合比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节能生态道路的设计理念,研究了以再生骨料为集料的透水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透水性能.采用正交试验研究水胶比、聚丙烯纤维、颜料、矿渣4个因素对透水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引入功效系数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胶比对再生骨料透水水泥混凝土的性能影响最大,其次为聚丙烯纤维;水胶比提高,其力学强度和透水性能均下降;提高聚丙烯纤维掺量可以改善其力学强度,但降低了透水性能;颜料对其性能影响不显著;矿渣掺量增大,其抗压强度和透水性能均提高.配合比设计合理,再生骨料透水水泥混凝土能够满足轻级交通道路的力学要求和透水功能.  相似文献   

6.
宋勇 《公路与汽运》2009,(4):224-226
分析了在砼中掺加聚丙烯纤维后砼主要性能的改善,以某高速公路桥梁桥面维修为例,说明了运用聚丙烯纤维进行桥面维修中砼配合比的设计、聚丙烯纤维砼的施工技术及维修加固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平树江  黄昊  申爱琴  贾玉 《公路》2006,(12):171-175
与普通道路混凝土相比,道路高性能混凝土对原材料的要求更为严格,配合比设计也有其特殊要求。掺加粉煤灰和聚丙烯纤维的道路高性能混凝土虽不能大幅度提高强度,但可显著改善路面的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其磨耗量可降低60%以上,疲劳寿命可提高2倍以上。  相似文献   

8.
聚丙烯纤维网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掺用聚合物纤维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这一技术,在国内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介绍了在四川省巴中地区部分路段使用聚丙烯纤维网的试验,论述了纤维网混凝土配合比、抽检强度及经济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聚丙烯纤维对再生混凝土力学及收缩性能影响,设计了再生粗骨料替代率为0%、30%、50%的混凝土试块,通过针对未掺与掺入1%聚丙烯纤维的再生混凝土进行力学性能以及收缩性能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随着再生粗骨料掺量的增大,未掺或掺入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均逐渐减小,而吸水率和收缩率则逐渐增大;②随着龄期的增长,未掺或掺入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收缩率均逐渐增大;③在再生混凝土中掺入聚丙烯纤维能有效改善其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  相似文献   

10.
设计4种混凝土,即基准混凝土、钢纤维增强混凝土、耐碱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及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以此4种混凝土为研究对象,进行混凝土抗渗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好于基准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本试验的3种纤维增强混凝土中,抗渗性能最好的是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其次是耐碱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再次是钢纤维增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11.
程云虹  王宏伟  王元 《公路》2012,(3):179-182
设计4种混凝土,即基准混凝土、钢纤维增强混凝土、耐碱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及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以此4种混凝土为研究对象,进行混凝土抗冻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好于基准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本试验的3种纤维增强混凝土中,抗冻性能最好的是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其次是耐碱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再次是钢纤维增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12.
对普通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和网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进行强度性能和疲劳性能的室内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钢纤维和Fibermesh网状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抗弯拉强度改善明显;掺入三种纤维后提高了混凝土的柔韧性,尤其是网状聚丙烯纤维和单丝纤维,改善效果很明显,这对改善UTW路面应力状况非常有利;网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0.65~0.90应力水平范围内,疲劳寿命增长均很明显,而且相对比较稳定,说明网状聚丙烯纤维的增韧作用更加明显,适宜于UTW路面使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多点多年试验设计的方法,分析了纤维混凝土的强度特性,找出了影响其强度的显著因素,为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针对普通水泥混凝土存在早期强度低、养护时间长、影响道路正常通行的问题,通过研究胶凝材料、水胶比、砂率、外加剂及粉煤灰和聚丙烯纤维对复掺水泥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强度的影响,提出了合适配合比设计参数,并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结果表明,该复掺水泥混凝土性能良好,1d抗折强度超过3.75 MPa,能够满足路面快速开放交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聚苯胺复合导电纤维沥青混凝土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纤维沥青混凝土在高速公路、机场跑道、桥梁铺装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自制的聚苯胺复合导技电纤维为导电相材料,制备了导电纤维沥青混凝土.介绍了聚苯胺复合导电纤维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的设计和拌和方式确定过程.试验表明,可以选择SMA-16级配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采用干拌法比湿拌法更有利于提高纤维的分散性;最佳沥青用量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纤维掺量每增加0.2%,沥青用量增加0.12%;并提出了制备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谭京辉  刘玉兰 《中外公路》2007,27(3):191-193
研究了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渗透性能的影响,并从机理上对其影响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的渗透性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聚丙烯纤维对不同水胶比大小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则有着抑强扬弱的特点。最后从复合材料力学的混合定律和断裂力学基础上的纤维间距理论对其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蕾 《路基工程》2009,(5):163-164
进行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抗渗性及抑制碱活性效能试验表明:聚丙烯纤维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提高幅度达30%;此外,聚丙烯纤维还能够延缓碱硅反应,对混凝土耐久性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不同聚丙烯纤维掺入量下的混凝土拉伸、弯曲等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从路面工程实际出发,针对聚丙烯纤维碾压混凝土在现场搅拌中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聚丙烯纤维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并不明显,初裂挠度和抗弯强度提升显著,掺入了聚丙烯纤维的混凝土有效的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与峰值应变,有效的抑制微裂缝的扩展,保证试件在裂缝失稳前可以有较大的变形量提高了素混凝土的初裂性能和结构的抗拉强度。工程应用中,为保证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均匀性,可采用间歇式的搅拌方式,控制混合料的拌合时间在120~150 s范围内,保证混凝土拌合站掺量大于50 m3/h,水泥罐内温度小于50℃,以便获得符合质量标准的聚丙烯纤维碾压混凝土。  相似文献   

19.
纤维沥青混凝土路面有着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以及耐久性较好的特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路面材料,但有关纤维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面仍没有一种通用的设计方法。基于此,着眼于短切纤维沥青混合料的特点,对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混合料组成结构类型为骨架嵌挤型结构;选用4种短切纤维材料,并同时制备有无纤维及掺配木质素纤维的沥青混合料作为对比项;对纤维沥青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矿料的级配并进行检验;依据最紧密骨架原理,进行配合比设计,得到了其最佳油石比和配合比设计结果。研究可为短切纤维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由于其增加了纤维成份,其力学性能较普通再生混凝土有所改善和提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纤维掺量、纤维品种、微细硅粉及原生骨料类型等因素对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成本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