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车空调系统只有降温和采暖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乘客对车内环境的需求,人们对车内噪声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对一款风机低速运行情况下杂音较大的情况进行优化,提升人体主观舒适性。1问题来源品质部门反馈,某款搭载8kW、10kW后蒸的车型在后空调系统风机低速挡运行时噪声杂音较大,经现场整车排查发现,噪声为后蒸器上自带的风机在1~3挡低速运行时,风机存在刺耳低频杂音,影响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有更高的要求。排气系统作为整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厂家对其NVH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车怠速工况下,车内的噪声与振动状态是影响整车噪声、振动及平顺性的重要因素,同时影响乘车舒适性。文章以某款车型为例,对车内噪声源及传递路径进行分析,确定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验证表明车内轰鸣声消除,噪声及振动明显减小,效果良好,为后续应对类似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汽车车内噪声对汽车的舒适性影响较大,提高乘坐舒适性、降低车内噪声已成为汽车产品开发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文中对某国产轿车在怠速工况下发动机噪声对乘坐室内声场传递路径的研究,得到其发动机舱和驾驶室噪声信号,然后基于数字信号分析技术,对噪声传递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对该车乘坐室内多点声压进行了测量,并利用Matlab软件分析各测量点与驾驶员右耳声压的互相关性以及能量的传递,分析乘坐室内声场传递路径的识别方法,并且提出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4.
降低车内噪声的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彬 《上海汽车》2006,(11):37-38
车内噪声水平是体现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汽车档次,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世界各大汽车厂商将车内噪声的控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噪声控制技术,利用CAE工程分析和车辆试验测试,确定各声源对车内噪声的贡献值,在主要噪声传播途径上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配置具有吸声、隔声、阻尼特性的降噪材料的声学包,结果往往增加了汽车的整备质量,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等其他性能。新型降噪材料的出现以及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为车内噪声控制技术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大步跨入汽车时代,人们不再简简单单地把汽车作为一个交通工具来看待,舒适、个性、娱乐、安全等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车内噪声作为影响驾乘人员乘坐舒适性、听觉损害程度、语言清晰度以及对车外各种声响讯号识别能力的重要园素,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关试验表明,车内噪声很容易使驾驶员和乘客产生紧张、心情烦躁、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反应,降低了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对人体健康产生慢性危害,并且给汽车的行驶带来安全隐患。其实现在对汽车噪声的研究已进入噪声品质时代,不仅要降低噪声,更要使“噪声”悦耳,以满足人们对车内环境声音的主观感受。那是否能主动地控制车内噪声,改善声音的品质呢?还真就有这么一种系统叫Active Noise Control(ANC),又称主动噪声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6.
李健 《客车技术》2014,(2):37-38
客车作为陪伴我们日常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其品质车内噪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诸多企业在产品的造型、性能、安全上下足了功夫,基本做到了同质化。而在提高客车乘坐舒适性,尤其是车内噪声控制方面,各家取得的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与欧美日等汽车大国制作的客车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通过控制车内噪声,从而提高车内乘坐舒适性,提升产品档次和形象,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悬架系统对轿车车内噪声的影响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轿车车内噪声直接影响其乘坐的舒适性,已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新车设计阶段所能获得的汽车车身及悬架系统基本参数,运用MATLAB&ANSYS软件对车内噪声进行预测,并就桑塔纳2000型轿车进行了建模预测及试验验证,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某车型车内NVH异响问题,文章采取3挡节气门全开工况,发动机转速从1 000 r/min加速到4 500 r/min,对车内噪声进行测试。经对比分析发现,车内各位置在2 000~3 000 r/min存在均值为7.5 dB的峰值噪声,均由2阶噪声引起;通过分析进排气噪声对车内异响的贡献,得到车内异响是由进气噪声引起的。对产生异响的进气系统进行优化,在进气道上安装一个谐振腔,消除了车内噪声,整车车内NVH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车内噪声识别方法及与CAE结合的手段可以为相似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轿车的环保性能,国家正在制定关于轿车车内噪声、振动和乘车环境的行业标准,同时,客户对轿车的乘坐,也提出了安静、优雅和舒适等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许多主机厂未雨绸缪,一项新的工程设计—轿车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舒适性)工程设计应运而生。NVH工程是运用各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排气系统不仅影响车辆外部通过噪声,而且对内部噪声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排气系统的优化改进,解决了在1800r/min和2600r/min时车内的低频"隆隆"声,使得内部噪声得到明显改善,乘坐舒适性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1.
在某轿车产品研发过程中,出现了排气噪声偏高导致车内噪声偏大,从而影响乘坐舒适性的问题,为了消除这两个问题,对排气系统进行优化分析并针对排气噪声对车内NVH影响进行相关的试验验证,通过优化排气系统,最终解决了车内噪声偏高和排气噪声影响车内NVH的问题,提高了产品品质和乘坐舒性。  相似文献   

12.
燃料电池轿车的室内噪声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有松  左曙光  阎礁 《汽车工程》2006,28(9):861-864,872
探讨了利用有限元法对燃料电池车整车车内噪声仿真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包括乘坐室声学模态的分析、车身的结构模态计算以及整车结构声学耦合分析计算,并通过仿真分析找出了造成燃料电池轿车低频噪声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指出汽车传动系的扭转振动是产生车内振动噪声、降低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根源之一;阐述了汽车传动系扭转振动的主要特点;对传动系中变速器、主减速器等主要零部件的扭振噪声的发生机理及控制方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郑郧  宁健 《汽车科技》1995,(2):22-23
将开发研制的金属波纹管用于汽车排气系后,大大地降低了整车的车外、车内噪声级。可有效地提高汽车在发动机中,高转速区域内的输出功率,并通过了汽车产品的可靠性行驶试验,开拓了金属波纹管在汽车上的应用领域,金属波纹管在汽车上的使用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5.
汽车怠速工况车内噪声振动情况是影响整车NVH(噪声、振动和平顺性)水平的重要因素且影响乘车舒适性。以某款车型为例,对车内噪声源及传递路径进行分析,通过对悬置和冷却风扇等系统进行试验分析,确定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提出为保证悬置隔振和制冷效果,需对悬置系统和风扇转速合理匹配,同时提高转向柱的固有频率。验证表明车内轰鸣声消除,噪声及振动明显减小,效果良好,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汽车市场不断成熟,顾客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直接影响顾客的驾乘体验,乘坐舒适性不良是整车主观感受差的直观表现。文章对主机厂整车乘坐舒适性评价模式进行分析和完善,建立贴近顾客的乘坐舒适性评价观点和完善评价方法,并在某车型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17.
噪声、振动和舒适性是衡量现代汽车制造水平的综合性技术指标,特别是对于轿车而言,车内噪声状况更是衡量轿车档次的标准之一。近年来,世界汽车业各大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对汽车NVH问题尤为关注。为了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各大汽车公司都对汽车的NVH水平制定了严格的控制标准,并将汽车NVH技术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轿车怠速车内噪声高达48 dB(A),比同类竞争车高5 dB(A),并且主观感觉存在共鸣音、严重影响乘坐舒适性的问题,利用噪声控制中的消元法识别噪声源。结果表明,由于管路内压力脉动过大,对管路产生了液压冲击而产生噪声,故该显著噪声的激励源为燃油供给管路。提出在靠近油轨处管路上设置蓄能器(缓冲罐)的措施来控制怠速车内噪声。采取措施后经驾乘人员主观评价,车内噪声消失,听觉感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乘用车室内噪声是影响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乘用车室内噪声模拟试验入手,通过客观生理指标的变化来评价汽车乘坐舒适性,实现对主观评价的客观化,尝试提出一种乘员烦躁度的客观—主观模糊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心率变异性分析中的LF、HF及LF/HF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车内乘客的噪声舒适度。随着噪声舒适度等级的降低,相应的HRV生理指标LFnorm均值,LF/HF均值大致递增,HFnorm均值大致递减,并且呈现一定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20.
重型汽车发动机排量大,其排气噪声也相对较大,随着国家标准的提高,对排气噪声的要也越来越严格,消声器作为降低排气噪声的主要控制部件,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车噪声水平。试验证明,微穿空,内接管结构的消声器,只要选择好其消声频率和其共振频率,其消声量及功率损失比是满足设计要求的,从而使整车车外加速噪声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