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1引言技工院校教育是为企业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适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很多技工院校纷纷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满足汽车维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许多学校教学模式仍沿用本专业最传统的教学模式——"板书教学",即使是实训教学,也是老师说得多,学生做得少,"圈羊式"教学还占主流,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还有待实施。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端制造业突飞猛进,汽车产业蒸蒸日上,汽车技术日新月异,需要大批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汽车维修技术人才。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显然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2012年,人社部下发了《关于扩大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函[2012]397号),2012年9月,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汽车维修专业被确定为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扩大试点学校的试点专业。1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3.
毕胜强 《时代汽车》2023,(11):38-40
技工院校汽车专业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对培养汽车生产制造和技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意义重大。本文从一体化师资的评定标准入手,分析技工院校汽车专业一体化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为建设高水平汽车专业一体化师资队伍提供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教学正走进技工院校电工电子实践课程中,为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注入新的力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从而进一步为社会输送技术过强,技能过硬的集成型人才。社会技术不断更迭,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技工院校重要的核心专业之一的电工电子类专业,想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就要培养出符合现代化标准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创新教育模式,构建起新的教学体系。本文将从技工院校电工电子专业出发,对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进行探究,分析构建信息技术一体化教学的意义,对于电工电子技术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探究,并且对技工电工电子实践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亮  王慧 《时代汽车》2023,(6):66-68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得到了创新和转变。在提高质量的同时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教育时代的需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技工院校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我国中职教育院校愈发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优化.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对学习者的实践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相关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融合方式,从而为我国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能力以及素养的技术型人才.本文针对当前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当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为了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汽修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效,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汽修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我国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开展了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为了更好的提高高职院校汽修专业教学质量,为社会培育出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实用性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汽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力度,提升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应用价值,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汽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在高职汽修专业的构建和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一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技工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业院校。由于汽车行业发展形势良好,在很多地方的技工院校都开设了汽车维修专业,就读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大多是男生,这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困扰。笔者从事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班级管理工作多年,在文章中针对男生特点出发,对汽车维修专业班级管理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逐渐的发展,汽车的保有量数据呈现递增趋势,所以在汽车维修领域中需要大批的高水平人才。在中职教学中,汽修专业占据大量的学生也是汽修人才辈出的主要根据地。在面对汽车领域对汽修人才的大量需求,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力的培养,满足汽车市场的条件,在中职院校应加强教学改革内容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使学生能进行实操,本文针对如何在中职汽修维修专业中将理实一体化展开讨论,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提供社会技术技能培训服务的重任。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人才特别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几何级增长,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发展、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技工院校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急需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汽车产业和汽车服务产业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本文从推进汽车专业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实践和探索意见。  相似文献   

11.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内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有效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速,对电工电子专业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因此,相关院校要有效利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具备高水平专业综合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背景下,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综合素养、专业技能知识储备与技能实践能力,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才市场核心竞争力与岗位适应能力。但就目前我国技工院校的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教学问题,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教学观念,积极探索顺应时代发展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有效满足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技工院校新能源汽车技能人才培养探索为主要的论点,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了能够提升技工院校新能源汽车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策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其相对应的技术类人才需求也逐步提升。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中职院校能够对学校所设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加强重视,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开发研究,突显工学结合,创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了解,对专业技能进行掌握运用,满足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本文就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作出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产业越来越发达,社会对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此,给高校汽车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高校的汽车类专业教学中,汽车电气系统检修时一门重要课程,不但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汽车电路检修能力,同时也更好的了解汽车电气的主要功能,从而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汽车类服务。但是传统的高校汽车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及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导致高校培养出的汽车类专业人才无法胜任现阶段市场上的工作需求,为此,必须针对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更好的满足企业一线对人才的需求,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符合当代高等教育的实际目标。  相似文献   

15.
智能网联汽车是当前汽车技术发展的热点,也是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为了对接汽车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技工院校增设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新专业开发与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本文就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特质、技工院校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构建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提出分类分层的构建模式,以期为职业院校开展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高校都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主。在高校新能源汽车教学当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了解当下新能源汽车技术行业的发展,培养出复合性人才。但是,当下我国高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当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缺乏新能源汽车专业实训设备和基地、教师不重视实践教学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迫切解决。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高校新能源汽车专业教育教学现状分析,随后从九个方面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汽车材料》是汽车运用维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汽车材料的学习,获取选取汽车运行材料,辨识汽车制造的工程材料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汽车专业人才需求也增多,高职院校要积极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教学的实效性。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课程实践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总结了关于《汽车材料》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旨在提高学科课程教学质量,同为汽车材料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职院校是我国技术型人才的一大培养基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更是中职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当前,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人们的消费结构逐渐升级,汽车行业对专业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职汽修专业教学必须迎合市场发展需要及时作出调整与创新。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将现代学徒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下结合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对教师如何有效应用现代学徒制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教学的策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