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机支付技术在各行各业已得到普及,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移动支付总额已超过了日本的GDP,但在高速公路收费领域手机支付尚未得到良好的应用。分析现有的手机支付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速公路的支付手段-被动扫码支付,并重点以高速公路运营公司的角度将被动扫码支付与ETC进行对比,分析其优劣特征,得出各自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鉴于广东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地方标准《广东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DB44)中尚未涉及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内容,本文提出了移动支付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交易流水中存储为储值卡或记账卡交易的技术方案、业务流程和技术要求,以确保新增移动支付业务标准技术体系兼容现有收费车道、收费站、路段公司收费系统以及现有的联网收费中心的对账系统、清分结算系统,以适应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移动支付应用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广东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DB44)提出补充完善的相关建议,DB44标准的进一步补充完善将对目前广东省高速公路开展移动支付系统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高速公路收费模式,即高速公路智能通行预收费系统(Expressway Internet Payment System),以下简称EIPS系统.该系统基于移动互联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帮助用户实现出行路径的提前规划、收费路径的提前在线计费、支付;结合车牌识别、GPS/北斗路径追踪定位等技术,帮助用户实现在高速公路收费口的通行费预支付验证、不停车通行.该系统的应用提供了一种高速公路收费的创新模式,可减少车辆在高速公路收费口的排队等待时间,提高高速公路出入口的通行效率,改善高速公路整体的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圈的扩大、平均出行距离不断延长,人民生活对高速公路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传统的人工收费方式早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新兴ETC收费方式在发展过程中渐渐显露了不足。缓解高速公路收费压力,改善高速公路收费方式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现存ETC收费系统进行研究,总结其缺点,结合移动支付理念提出一种更加方便、准确、灵活的高速公路收费方式。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与手机支付结合的迫切需要,文中提出了基于车辆特征识别和征信的高速公路不停车手机支付系统模型和架构,比较该技术与现有ETC和未来电子车牌不停车收费的区别和联系,结合国家对高速公路通行费"营改增"发票系统改造的要求,分析了该技术推广将迎来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上海市高速公路收费移动支付系统主要功能及目标,搭建了总体架构,研究了现场终端层、基础环境层、数据资源层、支撑层、应用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提出了对收费移动支付系统建设实施方案以及运营服务评价、后续产品迭代发展的策略,以实现高速公路收费方式多元化服务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支付因其使用的便捷性渐成主流,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应用,高速公路领域也不例外。本文首先介绍了高速公路停车场景,总结了移动支付在高速公路领域的发展历程,其次,总结了常用移动支付技术,并对其在停车移动支付场景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再次,总结了停车场景下移动支付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最后,对停车移动支付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逐渐增多,其便利性得到了肯定。移动支付作为便携的支付方式加入到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当中。在移动支付技术的背景下,本文以北环高速作为试点对象,探讨MTC车道移动支付技术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中的应用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9.
正2021年6月2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实施方案》,此举在于贯彻落实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高速公路网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物流降本增效。《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各地应在深入总结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地公路网结构及运行特点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差异化收费方式,创新服务模式,科学精准制定差异化收费方案,全面推广差异化收费。  相似文献   

10.
本在分析了现代化先进的收费模式与人工收费模式区别的基础上,扼要介绍目前的收费状况,回顾了上海高速公路收费模式的发展过程,并展望上海高速公路收费模式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行人工和ETC两种高速公路收费方式存在的人力资源成本高、效率低、容易出错或适应性差等缺陷,将目前已发展十分成熟且应用广泛的移动支付技术引入高速公路通行费征收中,提出基于移动支付的高速公路通行费征收解决方案,并对系统的目标、架构、功能体系与工作流程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2.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9):140-140
<正>今年12月,江西省部分高速公路将实现非现金支付和不停车收费。即将上线的江西省高速公路非现金支付和电子不停车收费项目采用组合式收费技术方案,即在人工半自动收费基础上采用高速公路专用支付卡(简称赣通卡)实现非现金支付,并建设电子不停车收费专用车道实现自动缴费。  相似文献   

13.
高朝晖  张宁  何铁军 《公路》2007,(9):128-131
电子支付系统是采用预付卡作为高速公路的支付手段,可有效缓解高速公路收费处车辆堵塞问题,提高收费车道的服务水平,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电子支付系统的实施为ETC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在分析电子支付系统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详细设计了电子支付系统的总体方案、网络结构及软件逻辑结构。根据电子支付系统的业务特点,研究了电子支付系统结算模式,并详细分析了预付卡的结算流程。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从收费制式和收费方式适用性出发,结合港珠澳三地路桥收费的现状,提出了港珠澳大桥收费系统采用开放式收费制式、电子(不停车)收费和人工半自动收费相结合的收费方式。其次,针对香港和广东ETC系统在技术标准上存在的差异,给出了兼容两地ETC标准的技术方案,以最大限度保护现有投资,避免给用户带来不便。然后,在国标ETC系统逻辑架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作为ETC服务提供方的运营模式,为港珠澳大桥收费系统经济运行提供了保障。最后,为适应新技术和公众需求的发展趋势,对移动支付、多车道自由流等技术来提升港珠澳大桥收费效率进行了探讨,为港珠澳大桥收费体系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通信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3G、4G时代的到来,各种智能的手机不断地更新换代,人们对便捷购物的需求已不在仅仅局限于网购,既然移动支付能以一种更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若能被广泛的普及,必能带动消费,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同网购一样,手机购物同样需要支付业务,移动支付丰富了银行的服务内容,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支付和购物的乐趣。移动支付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的技术和覆盖广大范围的优势,能有效的利用了无线通信资源。本课题通过对基于大学生对移动支付的感知风险分析,结合当前实际希望提出若干行之有效的改进的方案和营销策略,减少消费者得感知风险,帮助广大的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使用移动支付进行消费和享受其便捷打来的乐趣和优惠。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管理模式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现有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管理模式、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职能和义务等关键内容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国内大多数省份的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管理模式、特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高效、经济的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管理模式。该研究成果对我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管理模式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公路收费服务水平,提出基于现代网络支付技术的新型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架构设计。该系统主要依托于现已成熟的现代网络支付技术、车牌识别技术及车道控制技术,通过用户终端在线完成信息注册与登录、线路选择与确定、订单生成与预支付、发票打印与获取等通行费的支付操作与服务,车牌识别装置和车道控制装置可通过高速公路收费服务器对车辆与支付信息进行接收与反馈,实现车辆的简单快捷不停车付费过程。该系统符合人们当代网络消费的观念,便于推广应用且利于加快全国联网收费进程。  相似文献   

18.
运用热谱地图技术、路面状态移动监测设备、新型路面状态传感器(主动、被动)等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搭建了京沈高速公路气象监测试验系统。运用路面状态移动监测设备对试验路段进行数据采集,并基于热谱地图技术对道路气象监测站进行优化布设。采用现有高速公路局域网实现数据共享,有效地将本试验系统融合到京沈高速公路现有及在建监控系统之中。本试验系统逐步把影响高速公路运营的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纳入到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之中,为深入开展和推进高速公路气象保障、信息服务与决策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公路》2015,(12)
高速公路便携式移动收费系统由于解决了高速公路收费专用发票的便携移动打印难题,而使得手持收费机实现了移动收费,有效地解决了收费站在某个时段车流量可能出现的高峰而造成拥堵或收费站的收费设备出现故障等突发状况时的应急收费。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河南省高速公路货车运行情况和现有货车通行计费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速公路上货车行驶时长分布,分析了河南省高速公路上货车收费适宜的优惠时长和优惠时段;通过货车在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上运输成本的分析,提出了基于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错时收费费率及可实施错时收费的路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