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取了5个交通流特性具有明显不同的信号交叉口,依据交通流理论和交通控制理论,以信号交叉口的行人过街特性作为研究对象,对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和不同年龄群体的行人过街交通参数进行调查,并应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的交通特性,为交叉口行人过街的信号灯配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管理设施的设置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优化行人过街交通组织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最根本原则,它要求交通管理职能部门优先考虑行人通行,树立行人优先的意识,为行人提供良好的通行环境.路口和路段行人过街交通组织是行人交通组织的两个重要方面.文中以长沙市为例,分析了大城市行人过街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交通工程学和交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优化路口、路段行人过街交通组织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调查问卷对城市行人过街行为开展调研,从行人过街设施选择行为、驾车人群对行人横穿道路态度、行人违章特性和有效行人绿灯时间感知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通过了解行人过街行人特性,为更加合理的优化行人过街设施设置,规范行人过街和机动车驾驶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行人交通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过街设施设置得不合理引发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城市行人不安全行为的心理特性,找出过街设施存在的安全问题,从心理角度进行相关分析,并给出基于交通心理的过街设施优化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镇人口越来越稠密,城市化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城市的交通带来了不少压力.其中行人过街行为对交通出行影响较为突出,为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通过修改信号交叉口相位相序和优化交叉口渠化的方法,对交叉口行人交通组织进行优化设计,提出行人待行区的设置,以达到充分的利用交叉口的时间与空间资源,提升行人过街安全性和通行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机动化增长迅速,城市机动车拥有率大幅提升。在城市中心区,特别是商业集中区,机动车与行人抢道、混行的现象较为突出,影响道路通行能力,威胁行人过街安全。通过对高品质立体过街设施案例的总结,对既有规范的分析评价,提出了立体过街设施设置条件、布局、选型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各种因素提出了规划设计阶段进行相关分析的方法及流程。  相似文献   

7.
行人是交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交通场景内最灵活、复杂、多变的因素。据统计,90%以上的交通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文章主要面向行人,研究行人过街的预警方法。建立人车微观交互模型,提出以行人头部偏差角为基础的关注度算法。采集行人和车辆鸟瞰视频,标定行人与车辆的二维坐标点为轨迹数据,通过轨迹数据和头部偏差角计算出最大加速度和关注度,以最大加速度和关注度聚类出两种典型过街风格,分析不同过街风格的预警程度。最后利用生成对抗网络模型预测出人车交互时行人的轨迹,用预测轨迹描述行人对交互车的反应情况。该实验对研究无信号十字交叉路口行人过街预警有重要参考意义,理论上增强了行人与车辆在无信号交叉路口的交互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9.
城市信号交叉口通过设置绿闪信号,在机动车获得通行权之前清空人行横道上的过街行人.为研究行人在此信号期间的过街行为,提出一种绿闪信号时行人过街运动模型.综合分析绿闪信号、周围过街行人、人行横道边界以及右转冲突车辆对行人过街的影响机理,基于社会力模型,建立绿闪后人行横道上行人过街行为模型,并根据实际调查所获得的人行横道尺寸、行人与车辆速度等数据,标定模型参数.基于模型仿真行人运动行为,产生行人分层现象以及与周围行人、冲突车辆避碰等行为,验证模型在宏观层面的有效性;对不同断面的仿真行人与实际过街行人的过街速率变化曲线进行拟合,拟合优度指标显示模型对人行横道前/后半段过街行人模拟精度分别为83% 和95%,验证了模型在微观层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为保障路段行人安全过街,提高行人过街效率,设计了基于感应控制的路段行人安全过街系统.该系统分别采用视频和感应线圈实现对过街行人和路段车辆的自动检测,并据此设计行人过街感应信号控制方案,辅以“减速带式”人行横道、路段行人过街通道灯和智能人行道护栏3种过街辅助设施,实现时空上的人车分离.  相似文献   

11.
贵阳市中心城区人行过街设施设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贵阳市中心区道路交通现状 ,应用概率统计理论 ,对贵阳市中心区的主、次干道上设置人行过街设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定量计算 ,研究结果对贵阳市的人行过街设施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信号控制路段行人二次过街设置标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时空资源利用角度和延误角度对有信号控制路段行人二次过街进行分析,在对路段行人信号配时方案设计基础上得到有信号控制条件下行人延误公式。在一定路宽、行人流量条件下,以行人延误小于其极限忍耐时间为判定标准,得出二次过街允许的机动车流量范围,在该范围内设置二次过街可兼顾道路时空资源的利用和行人安全。研究表明:与一次过街相比,二次过街可更有效利用道路时空资源,同时行人每次获得通行权所需等待时间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城市的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从建设条件、投资控制、维护管理、交通疏导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在实际工程中,如何选择车辆、行人立体交叉-人行通道和地下通道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人行横道通行能力是确定行人过街设施的基础参数。通过分析信号交叉口处人行横道混合交通特征,提出了一定周期时长和单位人行横道宽度的人行横道绿灯时间内的实际通行能力计算公式;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利用概率论的方法,推导出了无信号交叉口处人行横道的通行能力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验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城市新区因未完全城市化、居民入住率低等原因,不能用一般城市区域的方法来分析研究行人立体过街设置问题。以贵阳市金阳新区为例,根据新区的公交规划数据,用高峰小时公交站点上下客及其过街的规律,定量分析金阳新区未来一些主要干道上的行人过街量,并结合未来主要干道上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分析这些主要干道上是否需要设置行人立体过街设施。  相似文献   

16.
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处行人过街特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人是交通环境中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在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处,研究行人交通特性是提出改善行人安全措施的前提。本文初步对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处人车干扰运行和行人过街运动特性进行定性分析,并选取长春市南湖大路上具有代表性的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进行实地观察和试验,定量分析行人到达人行横道规律和行人过街速度特性,其中重点分析年龄、性别和人群中行人数量对行人过街速度的影响。按照年龄将行人分为中、青年人,老人,儿童;按照性别将行人分为男性行人和女性行人;人群中行人数量主要选取1,2,3及4人以上进行研究。这些数据和分析结论对下一步针对实地情况提出改善行人交通安全的方案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银河公墓人行天桥位于广汕路银河公墓和广州市火葬场之间,主桥为单跨简支钢桁架结构,跨度58.7m,为广州周边地区最大跨度钢桁架行人过街天桥。该文结合建设约束条件和服务功能,详细介绍人行天桥总体设计、结构分析、实施要点及成桥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路段行人过街设施的合理间隔进行分析,发现如果路段行人过街设施间隔过大,会导致行人绕行距离过长,行人乱穿道路的现象加剧;如果过小,则车辆行驶时频繁启停,行车延误增大。以行人延误和机动车延误之和最小建立目标函数,求解得到行人过街设施的合理间隔。路段行人过街设施的合理间隔与行人交通量、机动车交通量、路段长度以及行人过街宽度有关,充分考虑行人过街设施设置的各种影响因素。路段行人过街设施依据合理间隔进行设置,可以有效降低行人和机动车延误。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十字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形式的适用条件,基于行人过街和机动车通行的服务水平分级,提出了不同行人过街形式适用性的判别依据;通过对人车冲突行为分析,构建了信号交叉口人车交互运行元胞自动机模型。按照单因素影响下的多变量梯度变化分析的方案构建思路,选取机动车流量、右转车比例、信号周期、左转相位绿信比、行人流量作为机动车和行人主导影响因素,建立了多变量组合影响下的仿真方案。以主主相交的双向六车道信号交叉口为例,确定了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形式适用性方案。结果表明:交叉口机动车流量、右转车比例、信号周期、左转相位绿信比、行人流量等5个主导影响因素值确定时,可根据其对应的机动车服务水平和行人过街服务水平组合,确定具体的行人过街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