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分析新洲水道两汊汇流口形态特征及汇流口浅滩年内年际间变化特征,探讨浅滩出浅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认为:新洲南汊汇流顶托对汇流口浅滩的影响是存在的,但不是主要因素,新洲南水道上深槽走向以及北水道入流的变化是汇流口浅滩出浅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汇流口浅滩治理思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学术文献对不透水下垫面微流域的产汇流研究较少,城市路面微流域产汇流的研究对解决城市路面降雨快速消化问题有指导性的意义。本文通过路面产流试验和路面汇流试验对路面微流域的产汇流进行分析研究,路面产汇流具有产流流域小、降雨损耗少、产流时间短、产流均匀的特点。路面上的降雨损耗主要是来自路面构造深度的洼蓄,洼蓄量达到饱和时,产流量基本等于降雨量。路面粗糙度对产流的汇流速度有较大的影响,间接的影响着路面汇流的峰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交叉河流汇流区CFD数值模拟可知,河流交叉段汇流区主流和支流水流流态平顺良好,仅在汇流区半径较小的圆弧连接段出现较小的回流,回流区不影响船舶航行安全;汇流区主流和支流方向的横向速度分布均在0.3m/s以内,横向水流流速及分布均符合《内河通航标准》的要求,能够确保船舶安全高效航行;通过CFD数值模拟计算可知,该河流交叉段汇流区河道平面布置及河道断面设计合理,无须在汇流区设置船闸或套闸。本文研究对交叉河流汇流区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山区河流支流河口航道整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益良  黎国森 《水道港口》2005,26(Z1):36-42
通过对支流汇流口河段水面形态、流速分布及泥沙冲淤特性等研究,基本揭示了它们随交汇角、汇流比、干流流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按水量的差异性即汇流比对支流河口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对支流汇流口河段汇流特性、泥沙输移特点、滩险变化规律、治理原则、治理方法及航道治理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研究.  相似文献   

5.
施奇  王涛  汪清 《水运工程》2023,(3):92-98
对大型人工运河跌水工程群开展汇流口通航水流条件分级研究,可筛选出若干典型跌水工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数值模拟或物模试验研究,并为后续跌水工程群的全面通航安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跌水工程汇流口通航水流条件主要与汇流比、汇流角、流量、堰宽、干渠水深等量化影响因子及汇流口布置形式等相关,依据量化影响因子构建的通航水流条件复杂度分级评价指标可定量反映汇流口通航水流条件的复杂程度。采用最小-最大标准化法及K均值聚类分析法,依据评价指标将江淮沟通段跌水工程群分级为4个类别,再从全部50座跌水工程中筛选出18座通航水流条件复杂度较大、汇流口布置形式代表性较好的典型跌水工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典型跌水工程在各汇流口布置类型中的分布较均衡。  相似文献   

6.
张辉  李涛  李铭  贲鹏 《水运工程》2022,(7):140-146
基于VOF法的RNG k-ε双方程紊流数学模型,对引江济淮工程五老堰跌水工程水力特性及下游通航水流流态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汇流口通航区域横向流速及流态特征,分析原设计方案汇流口通航水流条件不满足规范要求的原因,并通过跌水工程后退、减小汇流角度和优化翼墙与干渠连接弧度等措施对原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工程方案汇流口区域横向流速与回流流速均满足设计要求,5和20 a一遇通航工况最大回流流速分别为0.10和0.16 m/s,最大横向流速分别为0.13和0.27 m/s,可作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桃源枢纽坝下汇流区推移质运动特性,采用整体定床物理模型开展了定床水流和定床输沙试验,观测各级流量下水流要素和输沙带分布。对比分析发现,随来流汇流比的不同,汇流区水动力条件复杂多变,但汇流区泥沙淤积体范围总是与主流带分布密切相关。推移质泥沙沿主流带输移,泥沙淤积体多见于输沙带边线处、流线转折较大处以及河床局部背水面下凹处。中枯水期因下泄水流流速较大,且沿程流速迅速降低,坝下推移质泥沙为短距离泥沙输移;洪水期因河段流速整体较大,为长距离泥沙输移。  相似文献   

8.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和实测资料的分析,着重对山区河流支干流、特别是嘉陵江与长江相汇后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支干流汇流比(Qi/Qc)是影响交汇角大小、汇流面坡降、输沙率变化等的主要因素,同时利用汇流比这一特征值,建立了它与汇合口的水力和泥沙运动变化的部分相关关系,从而揭示了山区河流支干流相汇后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研究了牡丹江入汇松花江对三姓浅滩河段水流、泥沙及河道冲淤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干、支流水流泥沙特性、洪峰遭遇特性以及交汇角度与支流入汇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汇流特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汇流口的航道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雨排水设计计算中汇水面积划分的新方法——面积管长比法(“树分法”),即将汇水面积按管长分配的方法,并通过绘制汇流等时线图模拟实际雨水的汇水作为参照,用图表对比了它与传统汇水面积划分法及“汇流等时线法”的异同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毕生从事于中国航海保障工作的我,对于灯塔有着特殊的深厚情结。而最令我难忘的,就是大连那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充满爱国情怀的著名灯塔——老铁山灯塔。1951年底,为了反封锁、反禁运,恢复北方航标以保证海上航运安全,我随"流星"航标船,从黄海驶入渤海湾,在船上驾驶台惊奇地发现海面上出现一条如同"海宁观潮"时涌潮线一样泾渭分明的海水分界线。这正是大自然赐予黄、渤海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南达山  相似文献   

12.
引入支持向量机(SVM)分类算法研究滑行艇纵向稳定滑行与纵向运动失稳之间的分界线,验证重叠网格法与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在计算滑行艇阻力及自由升沉纵倾时的准确性,使用该方法对一组以体积弗劳德数Fr_?及重心纵向位置l_(cg)为设计变量的样本点进行数值计算,并使用SVM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类,提出基于"偏离度约束"的SVM,使用该改进算法拟合分界线,使用修正后的分界线对重心进行优化,减阻效果可达5.15%,同时可求得在原设计方案的重心下,航速提升至Fr_?=7.16。  相似文献   

13.
长江嘉陵江交汇口水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原型实测资料和模型试验成果基础上,研究了长江喜陵江交汇口的水力特征。结果表明,干支流汇流比是控制两江交汇位置和支流入口回流(分离)区宽度的主要因素,合流掺混区水面坡降与干流流量和干支流汇流比有关,交汇口上游干流段水面坡降取决于支流顶托影响和滩槽地形的非线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金沙江大雪滩群是控制水富至宜宾航道等级提高的关键控制滩段,紧邻金沙江与岷江汇合口,水位流量关系十分复杂.通过众多实测资料的详细统计分析,提出了金沙江汇流比频率曲线,统计了最可能出现的汇流比,建议用于滩段研究宜选用的汇流比,并给出了单一的滩段控制水尺与两江流量的关系,可为该滩段航道整治等工程的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长江干线河道存在着大量的干支流交汇河段,在此交汇河段,水流运动及河床冲淤特性极其复杂,碍航问题较为严重.利用ADV对弯曲干流型汇合口水流运动特性进行模型试验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入汇角和汇流比是影响汇合口区域表面流速及水面比降的主要因素;入汇角的大小是决定漩涡分离区范围的主要因素之一,且随着汇流比和入汇角的增大,漩涡分离区的范围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6.
支流入汇会导致主流局部出现横向流速及明显的水位波动,进而对运河安全通航产生不利影响。天然条件下,老村河汇入口的局部区域横向流速超过相关通航标准的要求,严重影响航道航行安全,因此需要对超标河段进行优化整治。针对汛期泄洪支流对运河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采用重整化群(RNG)k-ε紊流模型开展三维精细数值模拟,对不同洪水流量组合下汇流区的通航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设计方案扩宽流速超标河段后,虽然能有效改善汇流区水流条件,但部分区域横向流速仍然超标。优化方案同时采用下移衔接段、设置导水挡墙和扩宽河道等措施,采用优化方案后,汇流区整体通航条件效果良好,水流、水位条件均能满足船舶安全通航要求。  相似文献   

17.
广州南沙铁路洪奇沥水道特大桥位于分、汇流口,航路比较复杂,通过船型调查、航路、河床演变分析,确定通航净宽的取值。  相似文献   

18.
在对芜申运河三里埂汇流段的水文资料测量和收集的基础上,找出对于三里埂航道不利的水文条件,利用Mike21水动力模块建立水动力模型,对三里埂汇流段二维流场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设计航道地形条件下,高水位大流量时,设计航道内存在较大的横向流速,深坑处的流速和弯道环流仍然很大,将继续促进深坑的发展。模型通过对各种方案的比选和优化,提出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长江航运景气状况稳中向好,一季度景气指数位于景气分界线以下,二季度景气状况全面回升,三季度、四季度景气状况持续小幅回升一、景气指数先抑后扬、信心指数呈振荡格局2019年,长江航运景气状况稳中向好,一季度景气指数位于景气分界线以下,二季度景气状况全面回升,三季度、四季度景气状况持续小幅回升。一季度至四季度景气指数分别为98.79、104.37、104.69、105.49,与2018年同  相似文献   

20.
黔、郁两江汇流口位于来宾至桂平2 000 t级航道工程末端,连续分布铜鼓滩、羊栏滩,两滩碍航特性各异且联动特性明显,成为制约航道等级提升的重要连续滩群。由于前期羊栏滩历经多次整治,现阶段汇流口段碍航控制滩段由羊栏滩上移至铜鼓滩滩段。文章采用实测地形建立铜鼓滩、羊栏滩航道整治物理模型,结合两段航道整治工程设计方案,对连续滩险进行水流条件试验研究,指出滩段水流条件受地形控制明显,沿程可划分为铜鼓滩中前段、衔接段和羊栏滩中后段三段碍航控制段,以消除挑流点、平顺水流边线、有效增大过水断面面积为碍航滩险主要整治思路,配合设计航线调整,可满足来宾至桂平2 000 t级航道设计要求,改善大藤峡坝下两江汇流口段通航水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