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涛 《航海技术》2003,(5):75-76
此文分析了海上人命救助义务和国内外有关人命救助报酬的规定,提出了为鼓励海上人命救助应成立海上人命救助基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于海上人命救助报酬问题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婵 《珠江水运》2005,(4):39-41
本文从海上人命救助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各国以及国际法对该义务的规定,详细阐述了关于海上人命救助报酬请求权问题的不同学说及立法.笔者对海上人命救助报酬请求权持绝对肯定态度,并由此提出了对我国海商法的立法建议,主张建立海上人命救助基金,对不能从财产救助款项中获得报酬的人命救助者支付报酬或者补偿,以鼓励海上人命救助行为.  相似文献   

3.
《航海》2017,(1)
判断海上救助的性质是人命救助,还是财产救助附带人命救助,要根据救助的起源、救助船(设备)与遇险船的接触、救助方所采取的实际救助措施、有无其他救助方进行财产救助、救助方之间的分工、救助措施与被救助方财产获救之间的因果关系、救助方与被救助方之间就财产救助有无约定等具体情况予以认定。人命救助方虽主张救助报酬,但未能证明实际采取了财产救助措施,或虽采取了财产救助措施、但未能证明该措施与财产获救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应不予支持。人命救助方不能依法取得救助报酬的,有权从财产救助方或污染防治方获得的救助报酬或特别补偿中分享合理份额;获救方因人命救助方的人道主义行为而自愿提供补偿或报答的,应予鼓励;可探索建立人命救助基金等方式或制度对海上人命救助予以保障和鼓励。  相似文献   

4.
陈正稀 《中国水运》2005,(12):26-27
海上救助,任重道远;快速有效,人命关天。为了更好地集合社会船舶积极参与海上人命救助工作,快速及时有效地就近调动社会搜救资源参与海上搜救,对海上搜救基点进行合理布局调整,弥补台州搜救责任区搜救力量配置严重不足的现状。台州海事局根据辖区实际情况,于今年7月份组建了社会力量应急待命船舶和数据库,建立了搜救贴补机制,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海上搜救的积极性,较好地利用了社会搜救资源为台州海上搜救行动服务。  相似文献   

5.
《珠江水运》2011,(20):6-6
8月24日至28日,四年一次的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IMRF)会员大会——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将在上海召开:这是我国首次承办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也是大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  相似文献   

6.
为切实加强海上人命救助,提升温州海上搜寻救助能力,积极鼓励社会救助力量参与海上人命救助工作,体现海上搜救工作的社会共同性,确保海上救助行动快速、及时、高效。针对目前温州搜救责任区搜救基点配布不合理、搜救力量配置不足的现状,本文将对如何建立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救捞体制的改革,我国的救助和打捞工作得到快速发展.沿海立体救助体系的建立和救助船舶动态待命制度,大大提高了救助反应速度和救助效果.但是与最快速、最科学、最有效的救助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出对海上搜救工作的总体要求,提高海上搜救应急反应能力,以保证人命财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海上救助分级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海上救助分级体系概况从我国现有的与海上救助相关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关于海上救助的分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搜救预案》)中体现出的对海上救助的管理性分级;二是针对某遇险事件的海上救助事故性(主要是危险性)分级。(一)海上救助的管理性分级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由交通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省级海上搜救中心和海上搜救分支机构三级搜救指挥协调机构组成的海上救助主管协调机制,因此,我国海上救助的分级中存在着对海上救助的管理性分级。我国《搜救预案》中提到的海上救助行动的分级…  相似文献   

9.
崔燕 《中国船检》2011,(9):16-16
2011年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于8月24日在上海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致辞。他强调,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携手应对风险挑战,不断提高人命救助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海上人命安全,实现海洋平安和谐,为世界繁荣进步和人类共同利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张  相似文献   

10.
对比中英两国海上搜救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海事》2007,(2):53-54
海上搜寻救助作为海上人命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水上应急救援水平,减少水上人命、财产损失和环境损害,更好地履行国际海上搜救义务,交通部海事局组成第一期赴英国海上搜救管理培训团,于2006年9月8日赴英进行了为期3周的海上搜救管理培训。通过培训考察,对比两国海上搜救管理工作,更好地提高我国海上搜救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日前,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三沙海上救助中心揭牌,标志着三沙海上救助中心正式开始运行。三沙海上救助中心承担实施三沙周边海域应急救助和抢险工作,为区域内救助船舶、航空器实施救助任务提供支持和保障。三沙海上救助中心正式运行,将进一步优化南海救助力量布局,为建立中国救捞24小时管辖海域应急救援网络夯实基础,对保障南海海上人命环境财产  相似文献   

12.
中外海上救助的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明远 《世界海运》2011,34(12):43-45
通过对中外海上救助的对比分析,找出中国海上救助的薄弱环节,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整合海上救助资源、完善救助协调机制、降低海上运输风险、保证海上人命安全的对策,以促使中国海上搜救水平快速接近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3.
8月28日上午,日照海事局与连云港海事局在日照海事局共同签署了两市海上搜救与防污染区域性合作协议,建立了区域性合作机制。双方同意共同利用海上搜寻救助的现代技术设备和通信网络等资源为对方海上搜救工作提供谘要的支持和配合,实施资源共享,以便迅速确定和救助海上遇险人员、船舶和设施,提高遇险人员的生存几率与搜救成功率。同时,双方要对对方关注的重要搜救信息进行通报,确保搜救应急联动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到位。  相似文献   

14.
随着航海业的飞速发展,船舶数量与日俱增,海损事故和人员伤亡事故日益增多,危及水上人命、财产安全,各国的专业救助船舶也因此不断发展壮大。文中结合大型专业救助船舶水上救助服务工作实际,探讨了大型救助船在救助准备工作、救助方式方法以及救助工作的注意事项,为更好地开展救助服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海上搜救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雯梅 《水运管理》2009,31(8):35-38
为更有效地进行海上搜寻与救助,保障海上人命和财产的安全,在分析海上搜救体制历史沿革及相关海上搜救法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海上搜救体制现状和特点,提出改善我国海上搜救体制的建议:修改相关海上搜救法律,制定全国性的海上搜救条例;明确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性质;强化海事管理机构在海上搜救中的作用;完善补偿机制,充分调动社会救助力量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正>2月14日起,国务院法制办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据悉,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海上人命救助无偿且优先于财产和环境搜救的基本原则和搜救体制。海上遇险人员有无偿获得人命救助的权利,人命搜救优先于环境和财产救助。国务院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海上搜救中心,负责海上搜救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工作。同时,  相似文献   

17.
海难事故发生后,为及时迅速救助海上遇险人员,需要在各搜救国之间对海上救助的指挥与调度进行有效协调。该协调权是一种存在于主权国家间的权利,基于主权论、契约论和道义论而具有多元化的权源基础。该权利在实际行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复合和冲突,主要表现为搜救权与领海主权之间的冲突、各国搜救计划或预案之间的冲突以及条约约束与非条约约束之间的冲突等3种情形。调和这些冲突,需要从理论确立、实践合作、立法和机制构建等4个方面着手,为权利冲突注入更多的润滑剂,从而避免权利行使的分散化,共同及时救助海上遇险人员。  相似文献   

18.
正《海上交通安全法》修订设立的"海上搜寻救助"专章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意义海上搜救是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的重要内容,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上搜寻救助"专章,就是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海上搜救领域,完善海上搜救法治体系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中国-柬埔寨海上紧急救助热线的正式开通,这也意味着,历时四年,"中国-东盟国家海上紧急救助热线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将有效地促进中国—柬埔寨两国之间海上搜救合作健康稳定发展,共同维护海上人命安全。也能为中国—东盟国家海上搜救合作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5、4、3、2、1……启动!"10月31日上午,伴随着开通仪式主席台上的水晶球亮起,中国-柬埔寨海上紧急救助热线正式开通。当天在广东湛江海事码头,数百名来自中国、柬埔寨以及东  相似文献   

20.
海上搜救直接关系到人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及各级海(水)上搜救机构在国务院、交通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履行海上人命救助职责,为航行在我国搜救责任区水域的船舶提供救援保障,为我国经济、航运、海洋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