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CO_2清除新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2清除是人居密闭环境大气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多以填料吸收塔为吸收装置清除,此法易产生液泛、沟流、雾沫夹带等现象,从而大大降低气液传质速率,因此开发新型CO2清除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超重力技术、膜吸收法、分子筛型固态胺法、微藻法和离子液体法成为近年来CO2清除技术的研究热点,本文分别介绍了这几种技术,并对每种技术特点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CO2清除是人居密闭环境大气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以填料吸收塔为吸收装置进行吸收,此法存在液泛、沟流等现象,从而降低传质速率.膜基吸收CO2是一种新型CO2清除技术,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此法与传统吸收法相比可以明显提高传质速率.本文介绍了膜基吸收CO2的原理及特点,并与传统化学吸收法进行比较.同时从膜基吸收工艺、吸收液和膜材料3个方面对膜接触器吸收CO2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膜基吸收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胺法吸收CO2的效率,减少过程中的胺损失,利用直接接触法和中空纤维膜接触器,考察了几种典型的单一有机胺溶液对不同浓度CO2的吸收特性及再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α碳-甲基取代胺能提高溶液的吸收容量,但总吸收速率下降;在低CO2浓度下,α碳-二甲基取代胺吸收速率较低且易析出;采用氨基乙酸钾(PG)和N-甲基甘氨酸钾(PMG)溶液,在膜吸收系统上可获得很高的CO2脱除效率,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疏水性中空纤维膜接触器为吸收装置,以一乙醇胺(MEA)为吸收液,对低浓度CO2(≤0.5%)进行吸收,考察吸收液浓度、吸收液流量、气体流量和进气CO2浓度对CO2吸收效率η和总体积传质系数KGa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膜吸收法可以处理浓度为0.1%~0.5%的CO2,且保持较高的吸收效率;吸收过程受气相阻力控制,液相阻力对CO2的传质性能影响不大.根据传质理论,建立传质数学模型,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中空纤维膜吸收低浓度CO2气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空纤维膜吸收法是一种新型CO2清除技术,此法可以避免填料塔吸收时产生的液泛、沟流、雾沫夹带等现象。本文以一乙醇胺(MEA)为吸收液,利用中空纤维膜组件对低浓度CO2(≤0.5%)进行吸收,考查了吸收液流量和气体流量对CO2吸收效率(η)和总体积传质系数(KGa)的影响,并建立了传质模型,模型值和实验值基本吻合。结果表明,吸收液流量对η和KGa影响不大,吸收过程主要受气膜控制。  相似文献   

6.
潜艇舱室中的CO2气体是一种有害气体,主要由艇员呼吸产生.分类介绍潜艇舱室CO2净化技术:物理净化法、化学吸收法和生物净化法.并用图片直观展示了国外海军使用的一些潜艇舱室CO2净化装置,提出潜艇舱室CO2净化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郑晓鹏 《中国造船》2007,48(B11):297-302
CO2减排是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将CO2注入地下地质构造永久封存是CO2减排的有效途径。挪威Sleipner气田盐水层CO2封存工程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为了对CO2进行地质封存而实施的商业项目,为CO2的海上捕集、地质存储及其监测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详细介绍Sleipner气田海上平台MDEA法天然气分离CO2技术及CO2高压密相回注工艺,为我国南海莺歌海盆地天然气田伴生二氧化碳的埋存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预先确定船舶初步设计中的通风口系统在外部气流场作用下的排气效果,找出设计方案在通风口排气方面存在的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和风道试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外部气流作用下的通风口烟气扩散试验为研究对象,建立含通风口边界条件的风道三维网格模型,求解不同气体流速下的黏性不可压缩定常流动。计算不同外部气流速度下和不同通风口布局下排气中的CO2分布扩散情况,结果表明来流速度增大会加快CO2体积分数沿流向的衰减速率,削弱CO2横向扩散程度。根据试验结果验证计算的准确性,证明应用CFD技术可评估通风口布局的优劣。  相似文献   

9.
《水运文献信息》2007,(7):28-28
6月26日投资丹麦署消息,丹麦发明的独特的船底“空气毯”技术可以大大减少船只航行中的摩擦力,从而大幅节省燃料费用,减少CO2排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简讯     
密封舱室CO_2焊接安全性及安全措施试验研究通过评审由江南造船厂完成的“密封舱室CO2焊接安全性及安全措施试验研究”课题,已通过了由船舶总公司组织的专家技术评审。为了保障密封舱室进行CO2焊接的安全,江南造船厂对CO2气体保护焊接的发尘、发气速度与焊接参数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摸清了CO2焊接的尘责发生的规律并据此制订了《密封舱室CO2焊接安全操作规程》,为扩大进舱CO2焊接,保护焊工健康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研究结论是:(1)密封舱内CO2焊接可产生CO、O2、O3NO2等气体和焊接烟尘,但主要有害因素是焊接烟尘和CO;(2…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首台钢制液化CO2储罐建造过程中参考的规范依据以及规范中的相关要求,从储罐用材料的采购、焊接工艺、制造要点、整体热处理工艺等方面阐述了液化CO2储罐建造中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王玉生 《船艇》2008,(2):32-34
NBC型CO2气体保护半自动焊机,适用于各种普碳钢、优碳钢、低合金钢等1MM以上薄板、中板的CO2气体保护焊接。以优质、高效而著称的CO2气体保护焊接工艺,在现代技术领域中占有极为特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采用疏水性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组件为吸收装置,分别以一乙醇胺(MEA)和甘氨酸钾(PG)为吸收液对低浓度CO2(≤0.5%)进行吸收,考察了吸收液浓度、吸收液流量、吸收液碳化度、气体流量、进气CO2含量、气液流动方式等因素对CO2吸收效率η和总体积传质系数KGa的影响,同时对2种不同结构的中空纤维膜接触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EA和PG均可作为低浓度CO2吸收的吸收剂,但在相同操作条件下,MEA的吸收效果优于PG;吸收过程主要受气相阻力控制,气液采取逆流或并流的流动方式对吸收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CO2加氢合成甲酸,不仅能够减缓“温室效应”,保护环境,而且可以实现废气综合利用,解决资源紧缺的问题:综述了CO2合成甲酸的方法,包括催化加氢法、光催化法、电化学法及其它方法,阐述了其研究现状、催化剂体系和装置等方面的情况,展望了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膜分离技术应用于密闭舱室二氧化碳吸收中的意义和可能性,提出了对现有膜材料进行针对性优化的方法,并对膜分离装置做出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6.
CO2气体保护立向下焊技术在7mm以下厚度的构件角接焊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基于CO2气体保护实芯焊丝立向下单道焊接在船舶上层建筑制造中的应用试验,探讨了此类焊缝的设计要点;分析了其焊接工艺参数的选取与匹配;并对该焊接方法中常见缺陷的预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所有CO2排放征税的提案都不是直接征收CO2税.而是根据燃料中碳含量征收燃料税。尽管监管者称监测船舶CO2排放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但事实上.CO2排放监测是一种可靠、无任何干扰,比较公正的方式,可用于对每艘船舶征税。  相似文献   

18.
《舰船科学技术》2014,(8):80-86
密闭空间CO2脱除是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的重要任务,研究适用于密闭空间高活性可再生CO2清除剂至关重要。本文利用热重分析系统对钾基负载型吸收剂K2CO3/AC(AC为活性炭)进行实验。在20℃,1%CO2和2%H2O基准工况下,对比吸收剂和载体AC的反应特性,探索K2CO3/AC常温下脱除密闭空间CO2反应机理,并探究温度、CO2浓度和H2O浓度等反应条件对脱碳特性影响。结果表明:载体AC对H2O和CO2脱除机制为物理吸附作用;K2CO3/AC主要依靠活性组分K2CO3与二者的化学反应,在H2O气氛中通过水合反应迅速转化为K2CO3·1.5H2O,在CO2/H2O气氛中通过碳酸化反应生成KHCO3,表现出优越的反应活性。K2CO3/AC的碳酸化反应性能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弱,随着CO2浓度和H2O浓度增加而增强。该研究结果确定了K2CO3/AC常温下脱除低浓度CO2反应机理,为常温下密闭空间CO2脱除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铟的沉积及其在CO2电还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铟的不同沉积方法及铟电极在CO2电还原中的应用。在铟的沉积方法中,以硫酸盐型电镀铟的效果较好,并且较为实用。本文还综述了铟作为电极在水溶性介质与非水介质中电还原CO2的研究概况,分析了温度、压力、电极电位以及电解质等因素对其还原选择性及法拉第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载波控制技术在焊机上的应用的研究,集成微机控制技术、IGBT逆变焊机节能技术,研发新型高效节能的微机及载波控制逆变CO2焊机,其效率比传统的硅整流CO2焊机提高30%以上;比传统的IGBT逆变CO2焊机节电10%,效率达到95%.因此,它为耗能巨大的电焊作业提供了节能降耗重要途径.可见这种技术先进、功能强大、人机界面友好、性价比甚高的微机及载波控制的逆变CO2焊机必将成为船舶高效焊接重要的工艺装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