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船舶动力系统中柴油主机的氮氧化物排放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为了实时测量氮氧化物排放,本文首先分析了柴油燃料过程中氮氧化物的成分和生成过程,并分析了使用碳平衡法和碳氧平衡法测量氮氧化物的方法。最后针对柴油主机设计了神经网络模型,将氮氧化物排放量的预测误差降低至5%以内。  相似文献   

2.
孙乃培 《中国水运》2014,(4):134-135
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MARPOL)新规将对船舶排放SOx、NOx和颗粒物实施更加严格的控制,通过分析得知无论使用低硫油还是改造使用降低船用柴油机NOx,SOx排放技术的SCR技术都将大大提高船舶营运成本。通过介绍尾气碱洗原理和设备的构成,探索改造一种成本低廉,易于维护的降硫除尘设备,以达到既能满足国际新规又能降低改造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柴油动力系统是目前船舶工业领域应用最为广泛,技术最为成熟的推进技术,柴油机动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可持续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舰船吨位和功率的不断升高,对舰船推进系统提出更高要求,舰船柴油机动力系统也需要不断进行优化。本文系统建立了船舶柴油主机的阻力模型、动力模型等函数模型,并结合故障树分析法对船舶的可持续性和可靠性进行了优化设计。本文对改善船舶柴油机动力系统的性能,降低柴油机故障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于柴油主机的可靠性、经济性等优点,柴油主机已经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船舶动力装置。近年来,随着船舶动力系统功率的不断提升,船舶的载重量不断增加,对船舶动力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船舶动力系统的负载不断变化,如何提高船舶动力装置性能,提升船舶负载的响应速度和精确性,对于降低船舶动力系统能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船舶柴油机动力装置建立数学模型,设计了一种柴油机动力装置的负载控制系统,并结合相关硬件进行了该负载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  相似文献   

5.
倡导船舶岸基供电 推进船舶节能减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船舶靠泊后需要开启辅机发电,为船舶提供日常的电力。大型船舶特别是油船和集装箱船使用燃油发电,燃油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硫化物和氮氧化物,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国际海事组织(IMO)数据表明:全球以柴油为动力的船舶每年向大气排放1000万吨NOx,850万吨SOx。此外,船舶使用燃油发电机产生的噪声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为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以降低污染的船舶岸基供电技术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多清洁能源混合动力系统可通过采用多种清洁能源有效提高船舶的绿色化水平,但多清洁能源的不同特点会增加混合动力系统配置优化设计的复杂性,目前缺少对多清洁能源混合动力系统优化配置方法的研究。对此,基于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和柴油发电机的混合动力系统形式,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遗传算法的多清洁能源混合动力系统优化配置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混合动力系统优化配置方法能在满足船舶最大功率需求的同时,提高船舶的经济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进而提高船舶的整体能效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船舶柴油机动力系统,重点分析船舶柴油机的动力装置,给出船舶柴油发电机转速和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构建出船舶柴油机推进负载,分析船舶螺旋桨转矩和转速之间的曲线关系;构建船舶柴油机动力系统多工况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仿真,并对柴油机中的燃烧率、压强以及扭矩进行分析;构建的船舶柴油机动力系统多工况数学模型,对我国船舶柴油动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玉苗 《中国水运》2013,(12):153-154
碳氧化物是温室气体,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太大伤害,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不良影响很大,因此国家鼓励节能减排。船舶和环境具有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关系。柴油-LNG混合动力船舶是以柴油-LNG双燃料替代柴油单-燃料。国家鼓励内河船舶采用LPG/LNG燃料替代柴油和重油,以减少碳氧化物排放和其它有害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9.
应用现代电子控制技术, 加装电控单元将船用柴油机改造成柴油/天然气系统。根据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的工作特性,研究开发双燃料动力系统,设计以最少柴油引燃和自动加气至最大替代率的控制策略。通过电控单元完成纯柴油模式和双燃料模式之间的自动切换,实现双燃料动力系统最优控制。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动力系统在相同工况下运行经济性和排放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日前,大连海事大学世界海运研究中心和展玺国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船舶燃料节能减排新技术研究”正式启动。该项目将通过研发船用柴油添加剂,大幅降低尾气排放中污染物质含量,加速推动船舶燃料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