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许三平 《中国水运》2010,(5):155-156
文中结合京沪高速徐沪段大跨度连续梁拱施工设计,对高速铁路大跨度连续梁拱混凝土梁及钢管拱泵送混凝土收缩、徐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决控制徐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增加主梁改造桥梁结构时,新浇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新浇主梁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对收缩徐变产生的界面应力分析,得到界面应力的分布形式和界面应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浇主梁收缩徐变产生的纵向拉应力在固定端最大,铰接端为零,界面剪应力铰接端最大,固定端为零;混凝土收缩徐变所产生的界面应力随着时间增长而逐渐增大,且后期增长速度小于前期增长速度;收缩徐变产生的界面应力随着新截面增加而增大,随着年环境平均湿度增加而减小;新增混凝土强度与原主梁混凝土强度相差越大,产生的界面应力也越大.  相似文献   

3.
以深圳到中山预投标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工程为例,针对钢壳混凝土沉管的组成形式,借鉴已有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收缩和徐变作用下的变形研究成果,对钢壳混凝土结构在长期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进行研究,采用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对沉管横向结构在长期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徐变和收缩的影响,混凝土最终将近退去一半的应力值;钢壳的受力随着徐变和收缩的发展趋于均匀;随着收缩徐变的发生钢壳所承担的弯矩逐渐减小;由于徐变和收缩导致挠度增量的影响并不大.  相似文献   

4.
掺合料是高性能混凝土配制不可或缺的组成材料,而其对高性能混凝土收缩徐变性能的影响又制约着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和推广。本文阐述了当前国内对掺合料高性能混凝土收缩徐变性能的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桥梁结构内力和桥梁线形都有较大的影响。为了保证桥梁结构的施工质量,文章对箱梁桥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桥梁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组合梁斜拉桥兼有混凝土和钢结构的优点,但作为两种材料的结合体,混凝土收缩徐变会引起组合截面的应力重分配,可能促使混凝土裂缝的提前出现或加速裂缝的扩展,从而降低结构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组合梁斜拉桥主梁应力重分布的影响,并对混凝土的加载龄期的影响进行了参数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混凝土加载龄期越早,组合截面的应力重分布越明显;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混凝土桥面板的应力影响不大,但对钢梁应力影响较为显著,钢梁的应力增量达到钢材容许应力的30%左右。  相似文献   

7.
对《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 023-85)和(JTGD62-2004)《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99年版和2005年版、ASSHTO-1994规范中在相同条件下,通过不同的加载龄期、不同的环境相对湿度等其中一个参数变化时对各规范收缩应变、徐变系数进行分析和比较。主要结论为:混凝土收缩应变主要与环境的相对湿度有关;混凝土的徐变系数,各规范相差较大,铁路规范中徐变系数仅与加载龄期有关,与混凝土的所处相对湿度无关,且其徐变系数相差不大;公路规范中加载龄期及湿度均对其有影响,但湿度对混凝土徐变系数影响更为敏感;在设计和施工中尤其是混凝土前期养护时的湿度应重点关注。综合分析表明,JTGD62-2004考虑参数较多、较为合理,建议铁路规范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8.
用钢筋混凝土围套加固混凝土柱是一种常见的加固技术。混凝土收缩量对用混凝土围套加强柱强度的影响研究很少。这篇文章给出了由新混凝土收缩产生的应力的计算方法,计算中考虑了弹性模量随时间的变化和由混凝土徐变引起的松弛作用。运用参数模拟的数字有限元分析方法,推出了围套混凝土收缩减少了组合柱的强度。这强度的减小量随收缩应变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托南通吕四船闸工程,依据国家标准GB/T50082-2009研究大掺量混合材对船闸混凝土早期收缩及开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基准混凝土相比,混凝土中掺加30%矿粉和20%粉煤灰后早期总收缩值有所增加,但均不大。C50基准混凝土发生了开裂,掺加30%矿粉和20%粉煤灰的混凝土并未发生开裂,保持了体积的稳定。混凝土早期总收缩主要发生在24h内,24h内混凝土收缩显著。混凝土早期开裂不但和收缩有关,同时还应考虑混凝土强度、徐变及弹性模量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高性能混凝土采用内养护技术,可提高内部早期相对湿度,防止自干燥,降低自干燥收缩开裂机率。文中归纳了内养护技术的分类,分析了内养护的作用机理,总结了内养护技术的计算方法以及对混凝土内部早期相对湿度、收缩、徐变、强度、弹性模量和耐久性等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内养护技术在实用方面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