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996年3月,(美国)国防部制定了一项名为CVX的新计划来开发和研制最终将取代“尼米兹”级航母的新一代航空母舰,概念研发工作的第一步是进行正大的方案分析(AOA),对大量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探索,以评估它们的费用操作有效性。总开发了大约70余种航母设计方案,分析了各种设计方案的设计特点,其中包括了舰载飞机的数量和类型,推进装置类型,航母机动性和航母生存力特征等,AOA同时也对许多潜在的子系统技术进行了性能和全寿命费用的评估,本文对各种航母设计方案的AOA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各种航母设计方案的系统性能和全寿命费用,并且讨论了用来确定某些主要系统需求的基本原理,因此,通过本文可以深入了解美国海军对未来美国航空母舰系统需求和特征的意图。  相似文献   

2.
《中外船舶科技》2009,(4):47-47
11月13日,诺斯罗普格鲁门造船公司和美国海军在弗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举行了美国海军新一代航母铺设龙骨仪式。该航母以美国第38届总统杰拉尔德福特(Gerald R.Ford)命名,代号为CVN78。它为1960年以来美国设计的第一艘新航母。该航母编制舰员将比以前设计的航母少,它将采用先进的拦阻索-电磁飞机弹射系统(EMALs)和双波段雷达,它将于2015年加入美国海军服役。  相似文献   

3.
1910年11月11日,美国海军从“伯明翰”号巡洋舰上进行了首次飞机起飞试验,翌年1月18日又在“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进行了飞机降落试验,两次均获得了成功,但美国直到英国改建成世界第一艘航母以后6年的1922年3月20日,才将一艘运煤船改建成“兰利”号航母。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还仅有8艘航母,但美国通过战争实践很快就认识到了艘母  相似文献   

4.
一机多能 我们通常认为,最早对舰载攻击型飞机(即鱼雷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作出明确划分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海军,不过这一概念不到10年就已显落伍。美国人在1942年几次关键性的航母对决中得到的一个教训是:必须在航母舰载机群中配备足够的战斗机,这一方面是出于为己方攻击飞机护航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日方攻击机群的偷袭。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老牌的航母大国,其舰载机全部依靠弹射器起飞,而苏/俄虽说是刚刚迈进“航母俱乐部”,但其航母却另辟蹊径,采用了完全依靠飞机自身动力升空的滑跃起飞。这两种方式哪一种是舰载机的最佳选择呢?有人认为滑跃起飞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代表了航母发展的方向,也有人认为弹射起飞优点更多。经过十几年的争论,好象已达成了这么一个共识:谈不上谁比谁优异,两种方式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6.
航空母舰是当今世界最为强大的战争机器之一,它是一个巨大的钢铁堡垒,一个密集的海上基地,一场战争的威力核心。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航母就成为海洋的霸主。美国总统在有国际事件发生时最喜欢问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最近的航母在哪里?”1917年英国的“百眼巨人”号是世界上的第一艘航母,当时限于飞机的性能、[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到现在为止,地效飞行器这种飞机与舰艇的混合物对未来战争的影响还无法估量。但有专家曾表示,地效飞行航母将有可能取代常规航母充当未来海上霸主。  相似文献   

8.
自垂直/短距起降型轻型航母的问世,美国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充分认识到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作用,并将该机型作为强行登陆舰的主要武器使用。随着唯一投入实用的垂直/短距起降飞机——“鹞”式机搭载上舰,轻型航母有了属于自己的武器。这样一来,即使是国力一般的国家的海军也有能力拥有航母。介绍意大利、西班牙拥有的航母。  相似文献   

9.
一种航母电磁飞机弹射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磁发射技术一直是世界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高新技术,是对传统发射技术的重大突破。电磁发射应用新的能源对物体驱动,从理论分析,其动能不受传统发射方式的能量限制,因而可以对大型物体以更高速度进行弹射。本文以直流直线电动机为驱动装置组成的航母电磁飞机弹射系统方案进行分析、计算,并通过原理试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1、SATRAP系统结构 90年代中下旬,法国海军建造总署为改进和提高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的适航性能。牵头研制开发出一种独具特色的自稳定自驾驶系统.简称“SATRAP”系统。研制开发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既能控制航母横摇、偏航和横倾。同时又能减少飞机在航母上的操作危险.例如飞机的起飞和着陆,从而保证和提高航母的适航性能。  相似文献   

11.
<正>苏联对航母的渴求由来以久,特别是冷战开始之后对航母的研制更从未放弃过,85型常规航母就是其冷战前期努力的证明。苏联航母发展史十月革命后不久,苏联海军就开始考虑建造航母的问题。1925年3月,苏联海军开始研究把尚未建成的战列巡洋舰"伊兹梅尔"号改建成航母的方案,制定的战术技术指标在当时属于世界一流,技术指标为满载排水量22000吨,最大航速27节,舰载机包括27架歼击机、12架鱼雷机、6架侦察机、5架射击校正飞机。此外,舰上武备又包括8门183毫米炮、8门102毫米炮和4门5管40毫米炮。航母舰体仍由装甲保护,飞行甲板的防护  相似文献   

12.
徐双华 《航海》2003,(3):34-34
美国计划采用许多新技术,研制新一代航母CVNX-1。 CVNX-1航母继续采用“尼米兹”级的船体,排水量98000号,长354.8米,宽80.8米,能搭载55~75架常规起降飞机,舰员编制2500人左右。第一艘CVNX将于2006年开工,2013年左右服役。美海军计划采购10艘新型航母,以每5年1艘的速度建造,服役寿命为50年。  相似文献   

13.
弹射器是航空母舰的关键装备,能够帮助各种舰载飞机快速起飞,提高航母的快速反应能力,扩大作战与预警范围,对航母战斗力起到“倍增器”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蒸汽弹射器的工作原理,披露弹射器关键部件的结构,包括汽缸、汽缸盖、活塞以及水刹等。  相似文献   

14.
短距起飞/斜板滑跃助飞的理论研究与试验 目前的航母似乎只有使用弹射器的才是常规犁,而短距起降则是一种特殊的航母类型。实际上,从航母的发展历史来看,1917年至1950年,直接从航母上滑跑起飞才是最正统、最“常规”的做法,那时的飞机本身滑跑距离不太大,所以也没有什么短距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航母关键系统对架次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母舰载机的出动架次率是衡量航母及其航空联队作战能力的基本标准,是航母重要的战技指标。本文着重探讨了航母关键系统对架次率的影响,分析了弹射装置、着舰引导系统、飞机升降机、航空弹药贮运系统的能力对舰载机出动架次率的直接影响,对比了常规动力航母和核动力航母的加速性能对架次率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海军航母作战系统发展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石剑琛 《舰船科学技术》2012,(4):132-135,139
从美国航母作战系统设计思路入手,分析了美国航母作战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自防御系统、航空数据管理与控制系统以及航母指挥与情报保障系统等;总结了美国航母作战系统发展特点和趋势;对美国航母作战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航母舰载机的出动架次率是衡量航母及其航空联队作战能力的基本标准,是航母重要的战技指标。本文着重探讨了航母关键系统对架次率的影响,分析了弹射装置、着舰引导系统、飞机升降机、航空弹药贮运系统的能力对舰载机出动架次率的直接影响,对比了常规动力航母和核动力航母的加速性能对架次率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购策略形成之初,英国国防部就宣布了将选择“适用”型未来航母(CVF)设计。该航母设计了弹射器及阻拦装置,但不安装,为的是保持最大的灵活性来适应各种飞机上舰。其服役期可超过50年。  相似文献   

19.
舰载机在甲板上的降落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危险的过程,过前、过后或靠左、靠右都会造成冲出甲板或与舰上其他飞机相撞的危险,甲板的横摇幅度过大也会使舰载机机轮触及甲板时产生倾覆。甲板降落方式还带来了飞机结构增重,严重影响了舰载机的战技性能,与同类型的陆基作战飞机相比,几乎所有的舰载机战术技术性能都有相当大的下降。为满足舰载机安全降落要求,航母的设计者不得不采用放大排水量和加大飞行甲板面积这两个迫不得已的办法来降低事故率。在关于中国航母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大家对舰载机的起飞方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实际上对于许多国家来说,降落安全性才是发展航母的技术瓶颈,可以说,只要掌握了舰载机的降落技术,也就等于拿到了建造航母的通行证。增加航母的排水量是一种降低舰载机降落难度的方法,但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航母的造价就会大幅度上升,这又形成一道资金关口,同样是许多国家难于承受的。正是由于降落问题如此严重,以至于十多年前许多航空专家都认为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是舰载机的的最佳发展方向。 舰载机的降落技术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课题,这方面的相关技术包括飞机的性能、航母飞行甲板的设计、能帮助飞行员完成降落的仪器设备等。从最早的人工引导和飞行员目视着舰发展到利用光学设备和雷达制导着舰已经经历整整半个世纪,已经有不少文章谈论到舰载机的安全降落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试对常规舰载机降落技术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再进行了一番探讨,也许还能给读者一些新的感受。[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追溯了美国航母的相关设计发展史,不涉及其舰载机和作战行动,虽然后两者对航母研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