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古代航海,源远流长。从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舟,到宋代市舶司再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数不胜数,今天跟随笔者的脚步,带您领略一下中国的古代航海。上古时期从浮具(人是跨着一根树干,或是抱着一个葫芦作为渡水所用)到腰舟(数个葫芦用绳子绑到一起,以提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编辑《中国航海史基础文献汇编(图画卷)》收集研编古代描绘舟船、航海史迹图画作品的过程中,作者对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清宫院本《清明上河图》、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等都做了细致的研究.这是几幅著名的反映中国古代内河船舶航运的长卷画作,对中国古代船舶都有精细的刻画和记录,是难得的古代舟船和航海史迹研究史料。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219年,方士徐福以“求海中神山仙药”为名,取得秦始皇的信任和派遣,率领三千童男女及百工、武士远航海外,到“平原广泽”称“王”不回。对《史记》这一记载。作者曾从航海史学的研究,认定徐福确是到达日本列岛。本文则进一步从当时历史背景即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来论证徐福东渡的原因和实质并非为秦始皇去采“长生不死”药,而是他的道家思想与秦始皇在政治、文化方面的极端专制统治相悖,为避秦世,采取隐讳方法集体移民并开拓他的理想王国。本文还从航海的发展探讨徐福使用大队船舶及其航海条件与航线,提出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发展的四大历史时期,徐福航海的特点,以论证其在航海发展上的历史地位,以及从徐福东渡到郑和下西洋前后所启示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古代航海文献为主要依据,论述了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十五世纪中叶,古代中国通向阿拉伯的海上航路及其沿革。作者希望本文能从主要链节上勾勒出中国古代远洋航业的基本轮廓,以推动对此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彭德清同志主持编纂的130万字巨著《中国航海史》,经由航海界的专家、教授和部分从业人员多年编写,校订和反复修改,已于4月定稿,将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中国航海史》分成《古代航海史》、《近代航海史》、《现代航海史》三册陆续出版。全书贯通古今五千年,上溯我国原始时代“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航海起  相似文献   

6.
漕运是中国古代海事管理重要起源之一,漕粮海运孕育了中国古代航海保障事业萌芽。漕运是中国历朝历代利用河道或海道,将江南粮食调运至首都或边关重镇的国家行为,始于秦代。初时,“随事立名,沿革不一”。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设置监运谏议大夫,漕运管理首次出现专职官员。晋初,以大司农护漕掾,督水使者督理漕运。《通典·职官九》记载“晋武帝省水衡。置都水台,有使者一人,掌舟航及运部,而河堤为都水官属”,“都水台”应是中国历史记载最早的海事管理机构。唐初,因简政薄赋,漕事简便,以督水监兼掌漕运事。唐玄宗为加强漕运管理,任命陕州刺史李杰为陕州水路发运使,督理漕运,“漕运之有使,自此始也”。宋代,漕运体系日趋成熟,职业化漕卒队伍渐成漕运主力。  相似文献   

7.
《游艇业》2008,(5):70-73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用“海上丝绸之路”一节唤起了人们对古中国航海文化和舟船历史深深的探寻。带着对精美“中国元素”更多的憧憬和向往,笔者和船舶专家郑明先生一起参观了“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然而,在一系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展览中,我们却没有见到“造船文明”的身影。是否,今天的人们在驾艇出游时早已忘却了,在这艘船上,中国古代先人的智慧正和你一起畅行于碧海蓝天?  相似文献   

8.
高玉德 《世界海运》2009,32(6):28-30
辉煌与悲怆交织——中国航海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兴衰 中华民族航海历史悠久。早在9世纪中叶,我国的远洋船队就出现在蔚蓝的海洋上。而明成祖破海禁,派郑和七下西洋,将中国造船业和航海业推到了世界顶峰。中华民族曾以先进的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古代船舶的推进工具“橹”与“舵”以及“水密舱壁”都由中国人最早发明。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七年一月十日“二大”主席团会议通过) 中国航海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同意贺崇升同志代表中国航海学会一届常务理事会所做的题为“发挥纽带和助手作用,坚持改革,开创航海学会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同意周启新同志所做的关于修改中国航海学会会章的说明;并通过了新的中国航海学会会章。从  相似文献   

10.
“航海”两字,今常用。但古代中国囿于“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农经济为基础,故“航海”者罕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仅录“海”字。“航海”连用,最早系见自西汉末期杨雄《交州箴》。古交州,即今两广地区,治所即广州。《交州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