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渔船的种类以及其所用渔具的特点,以及如何根据来船的号灯号型判断出渔船的种类和动态,并针对不同渔船提出避让方法。根据实例,分析了避让渔船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般情况下,渔船集中、数量多,且渔船的行动多变,所显示的号灯不规范,商船值班人员对渔船作为直航船舶对待的疏忽以及望判断失误等,很容易造成碰撞事故。在分析商船和鱼船碰撞事故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正确理解避碰规则、商船相遇渔船时如何避让、如何保持正规望,做好驾驶台班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叶邦全 《船舶》2008,19(1):65-68
非国际航行海船与国际航行海船两者号灯的配备实际上是一致的。为方便使用,ZC1999年《非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规则》将海船号灯分为基本号灯与作业号灯,并对于除帆船、划桨船和渔船以外的船长20m及以上的船舶,以及船长15m及以上的高速船的号灯的配备作了规定,具体配置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国沿海有许多著名的渔场,如舟山群岛渔场、吕泗渔场、渤海渔场及石岛渔场等,在鱼汛期间,渔船群集渔场,这对来往行驶的商船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因而经常发生商船与渔船碰撞或损坏渔具有事故,作为商船驾驶员应全面掌握渔船的特点、作业方式及应显示的号灯号型,从而采取正确,及时的避让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某渔船在我国南海岛礁搁浅的真实例子,分析了渔船搁浅的原因,提出了海警舰艇在指导搁浅渔船进行自救方面的意见,总结了渔船编队利用缆绳以及海警舰艇利用钢缆对搁浅渔船进行救助等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叶邦全 《船舶》2007,(6):65-67
5.2.3.2 国际航行海船号灯与号型的配备 国际航行海船的号灯与号型的配备应符合经修订的《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或ZC1999年《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的规定.两者完全一致.现将除帆船、划桨船和渔船以外的船舶号灯与号型配备的有关规定,综合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国第一艘大型无人看守灯船于1990年9月29日顺利投放在琼州海峡中水道的设计标位上成功,而且更为有效地取代了原有的一号灯浮标。该灯船从设计、建造到投放使用,仅用九个月时间,这是交通部广州海监局、华南理工大学、粤中船厂三方通力合作,继马友石弹性灯桩设置后的又一成果。中水道是船舶进出琼州海峡的主要通道,航道长约30海里,水深10米以上。西端为北部湾,东向南海,是一条可以通航万吨以上船舶的狭窄航道,目前年通过量在七万艘次以上。一号灯浮标作为航道入口的标志,它所标定的位置的准确性对引导船舶安全驶入中水道,改善琼州海峡的通航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一号灯浮标改建为灯船,是琼州海峡助航设施改造总方案中  相似文献   

8.
天下井清 《中国航海》1989,(2):94-96,74
根据“船舶稳性规则”、“满载吃水船规则”,“动力渔船的性能标准”,对20总吨以上的渔船规定了稳性的必要条件,不满20总吨的小型渔船,也在“小型渔船安全规则”、“小型渔船安全基准”中规定了稳性的必要条件。尽管渔船符合这些稳性的必要条件,确保了渔船的安全性,但每年的渔船海难事故,尤其是翻船事故,还是时有发生。本文就1987年以来北海道19.9吨型和124吨型典型渔船从事渔业的实际情况,根据渔船的稳性、气象、水文等宝贵的资料,对渔船安全航行提出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9.
我国沿海船舶流密集,渔区渔船数量众多,商船航路与渔船作业区域纵横交错,增加了商渔船之间的避让难度和碰撞风险。文章从渔船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商渔船碰撞事故特点和原因,提出了渔船在与商船会遇时的注意事项,为渔船驾驶员、培训人员以及渔政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奇妙的鱼     
最近,印尼一渔船捕到一条发光的灯鱼,把这条鱼放在鱼缸里饲养,晚上当电灯熄灭后,鱼缸变成了一座台灯,美妙极了。灯鱼有镰刀形的“利剑”,它用本身发出来的奇妙“灯光”吸引猎物,并用“剑”击败对手。  相似文献   

11.
日本建成利用海流发电的灯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新洲 《航海》2003,(1):25-25
最近,日本海上保安厅灯台部在明石海峡航道中央第二号灯浮标上,安装了一座利用海流发电的装置。这标志着日本海上保安厅以绿色能源作为灯浮标电源,继风能、太阳能、波能发电之后,又一种新型自然能源的灯浮标诞生了。这是日本海上保安厅海上保安试验研究中心,从1993年开始,经过9年反复研究、试验证实后,才安装到灯浮标上正式投入使用。风力、太阳光和波浪等自然能源都  相似文献   

12.
日本韩国海洋捕捞渔船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和韩国均为渔船制造业和海洋捕捞业发达的国家。本文根据渔船数量、吨位、功率(马力)、材质和渔船种类等多项统计数据,分析了近10余年日韩两国海洋捕捞渔船的变化情况及发展特点,探讨了两国在渔船管理方面的法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以及两国的管理经验对我国渔船管理的启示。数据表明,日韩两国的海洋渔船减船效果明显,并基本实现了渔船材质玻璃钢化;分析认为,日韩两国在渔船管理方面的法规建设及相关管理实践对我国的现代渔船业发展及海洋捕捞“双控”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书信息     
《船舶工程》2005,27(5):37-37
中国渔船渔机协会将组织大型展团参加第十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并设“中国渔船渔机馆”,以宣传、展示我国渔船渔机行业在科技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将我国渔船渔机行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本届渔博会将于11月在广州举办,展区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中国渔船渔机协会已租用1000平方米展位。同时,中国渔船渔机协会将举办渔船渔机行业发展论坛,研讨如何加强渔船渔机行业管理,提高中国渔船渔机产业的竞争力及渔船渔机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  相似文献   

14.
企业介绍     
《船艇》2001,(7)
山东西港水产集团船舶修造厂 该厂始建于1986年,是我国北方第一个玻璃钢渔船专业生产厂。多年来,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国家“七五”玻璃钢渔船生产技术开发的“星火计划”任务,而且还与上海玻璃钢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渔船室、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相继开发了11米、13.65米、15米、18.75米和24  相似文献   

15.
对于部分船舶如近海供应船、拖船、救助船和半潜船等,鉴于其特殊结构布置导致号灯的配备及布置不能完全满足《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要求,依据IMO通函的指导思想,对该类船舶号灯配备及布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免除办法。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九年二月一日公布的《内河避碰规则》(以下简称“内规”)是我国内河交通管理的主要规章之一。实践证明,“内规”是一个好法规,但尚存在某些欠妥或者不够完善、严谨之处。同时,随着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也要求“内规”增加某些与之相适应的条款。这些都需要对“内规”作某些调整和修改。本文试从“内规”的编排、避让原则、避让行动、有关定义、号灯号型、声响信号及某些措词等方面,本着尽量与《一九七二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有关规定相一致的原则,论述其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与同行商榷,也供有关专家在修改“内规”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春运期间,肇庆海事局持续强化执法力量,保持严管态势,加强防商渔船碰撞、防船碰桥等安全监管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努力确保疫情防控和春运安全保障双胜利。春运首日发起“零时行动”查处2起违章行为1月28日零时,肇庆海事局集中执法力量,在辖区水域开展春运首日“零时行动”巡航检查,严厉打击船舶违法违章航行行为,全力保障春运安全。此次行动,该局共出动执法人员28人次,海巡船艇3艘次,巡航里程60公里,发布安全信息261条,排查过往船舶164艘,登船检查船舶12艘,查处船舶配员不足、未按规定开启号灯号型、未开启AIS等违章行为共2起。  相似文献   

18.
《渔船作业避让暂行条例》的公布,给渔船驾驶员提供了判断相互间的避让关系和决定避让措施的依据,对减少渔船间的碰撞、渔具纠缠事故,保障安全生产创造了条件。本人在学习该条例时觉得某些条文还欠妥。就该条例的编排、有关定义、行动、信号与某些条文,本着尽量与《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相一致的原则,结合各类渔船的作业特点和当前海上渔船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船舶号灯在复杂光环境下的可识别性,选择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号灯的光源,设计出一种新型船舶号灯。该号灯光束能量集中,容易获得符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要求的发光强度和可见距离;通过设计合理的阵列结构,使其能够获得符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要求的水平光弧和垂直光弧。在三维实体建模软件(Lighttools)环境下,模拟透射率为0.8时大气散射对新型号灯左舷灯光束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散射能使号灯光束展宽,并使光束内光强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20.
船舶夜间航行需要通过船舶号灯识别其型号、编号及航道等信息。为了提高船舶识别的准确率,本文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船舶号灯识别模型。通过将信号灯亮度、投射距离、背景亮度等作为输入参数,并将已有数据作为输入,训练BP神经网络,修正网络内部神经节点个数及反馈函数。分别使用已有的L-M函数、动量梯度下降、无监督学习等反馈函数训练和验证,L-M反馈函数可得到精度最高的神经网络模型。通过使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船舶号灯进行识别,提高了船舶夜间航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