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介绍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的概念、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详细分析JTRS的体系机构规范-软件通信架构(SCA)的硬件模块类结构和软件结构,指出JTRS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以及对我军装备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美军的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无线电台系列是未来军事通信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能与传统波形互操作的软件可编程和模块化通信系统,也能满足众多的军用和民用陆上,空中和海上平台的新通信系统要求。JTRSJ是实现2010年信息优势的联合构想目标的重要手段,现已经开发了一个系统参考模型,可用于指导使用通用硬件和软件体系结构来支持不同用户需求的系统体系结构设计。JTRS是一种价格合算的设计手段,允许用户通过重新预置应用软件来动态地改变能力,本文主要介绍JTRS的开发背景,体系结构和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3.
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通信波形的 FPGA 软件设计方法,通过对通信波形进行硬件抽象层设计及波形组件划分,使得多个通信波形的各波形组件能够运行在通用的开放式的硬件平台上,良好地实现了软件和硬件分离,以及组件化的设计思想,最大限度实现了 FPGA 软件的移植重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软件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分析软件无线电的软件通信结构和模型驱动架构的特点,给出了两种软件开发方法,并介绍具有代表性的波形描述语言和无线电描述语言的相关内容,比较了二者的异同,结果表明结合波形描述语言的无线电描述语言将会给软件无线电的软件设计带来更多的便利.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JTRS发展背景、历程及其技术体系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JTRS主要特点,并论述了JTRS在美军中应用情况及其未来主要发展趋势。最后,文章结合我国海军作战模式转型对通信提出的新要求,重点阐述了JTRS对海军通信装备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软件无线电技术是通信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技术,广泛应用于卫星导航、新型舰船通信系统和移动网络等领域。因此,研究和开发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舰船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介绍软件无线电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分析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多速率信号处理、数字滤波器和射频技术等,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新型的舰船通信系统移动电台。  相似文献   

7.
全球信息栅格与带宽扩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网格计算的延伸,美国国防部提出的全球信息栅格(GIG)是实现网络中心战的基础.全球信息栅格带宽扩展(GIG-BE)是GIG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提升美国防部现有通信网络中最繁忙部分的传输容量.分析现在使用的网络存在的不足,介绍全球信息栅格的概念、带宽扩展计划及其安全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软件无线电是一种新兴技术,通过软件使多种业务、多种标准、多个频段与灵活的无线电系统的组合从而达到可重新配置和可重新编程的目的。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特点、发展动态以及关键技术,为军事跳频电台组网应用奠定基础。组网应用是现代军事通信的基本要求之一,利用软件无线电实现跳频电台组网是通信组网的一个发展趋势。最后分析了软件无线电在跳频电台组网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1 引言 随着通信技术从模拟向数字化转变,现代无线电系统越来越多的功能是靠软件实现的,因此产生了新一代的无线通信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 1992年5月,在美国电信系统会议上,MITRE公司的Joe Mttola首次明确提出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1995年5月,IEEE通信杂志出版了软件无线电的专辑,进一步阐述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并预测了软件无线电的开发成本和未来发展方向;综述了数/模转换器中有关取样、模/数变换、动态范围理论和实际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结构特点以及软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对空间无线电通信信号的接收处理,开发研制了通信信号接收与数据采集系统.本文简要介绍了软件无线电技术中的开放式总线技术、高速A/D采集技术、数字下变频技术、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以及智能天线技术等内容.利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对通信信号接收与数据采集系统基本硬件结构进行了设计,并通过工业控制计算机中软件控制系统硬件进行了通信信号数据采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数据采集系统完全可以完成对实际通信环境中多个通信信号的接收和数据采集工作.  相似文献   

11.
《网络中心的数据策略》为美军基于全球信息栅格(GIG)的信息系统数据管理提供了顶层指南,其核心思想就是要确保信息栅格环境下的数据的可视、可获取和可用。论文首先描述了美军《网络中心的数据策略》的基本概念,接着重点阐述了美军在信息栅格环境下实现数据策略的三大关键因素,即"关联群体"、"元数据"和"GIG企业服务",最后分析了美军实现GIG数据共享的处理方式——信息共享空间。  相似文献   

12.
软件无线电是未来无线通信发展的方向,由于其巨大的优越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全球研究开发的热点。首先提出了软件无线电的定义,阐述了软件无线电基本特性及其相互之间关系,进而论述了系统效率与可重构性的关系以及软件体系结构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雷达网优化配置是防空作战中非常关键的一环,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下雷达网优化配置模型存在诸多问题,其评价模型的优劣对结论起着重要的影响,提出了基于GIG的预警雷达网探测体系结构.该体系的构建对于提高信息作战中雷达网预警情报信息支援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GIG信息分发管理背景下,根据海军信息分发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理想实现目标,然后根据不同的信息分发内容,分别制定了基于智能推送式和基于发布/订阅的两种信息分发模式,以达到构建个性化海军信息分发系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自 1999年 2月 1日起 ,GMDSS在全球范围内将全面实施 ,由于我国岸台设置的具体情况以及国内航线的具体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国内海船将难以全面按 GMDSS的要求配备无线电通信设备。考虑到这种情况 ,笔者根据其在编写《法规》时的调研结果 ,以 GMDSS的思路为基础 ,综合考虑了安全、值班、遇险和搜救通信等方面的协调要求 ,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及航线特点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配备方案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视觉航标发展政策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汶 《中国航海》1996,(1):23-26
该文阐述了进入21世纪随着无线电导航技术和DGPS的飞跃发展、视觉航标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扼要地论证了视觉航标在近海和海港在良好祝距条件下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船舶来往频繁,水文地理情况复杂的海港,视觉航标的助航作用也是无线电导航所不能替代的。为此提出了21世纪视觉航标的发展政策,以期对航海人员提高对视觉航标重要性的认识和促进航行安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电磁波在不均匀大气中传播时会产生折射,导致其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发生变化。等效地球半径法被广泛应用于大气中电波传播的计算问题。文章介绍了等效地球半径的两种定义,讨论了两种定义的区别和联系及其应用局限,分析了电磁波在等效地球和真实地球上传播参数之间的关系及计算。  相似文献   

18.
黄习刚 《世界海运》2001,24(6):37-39,40
2.4 GHz直序列扩频微波由于其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等优点,在数据通信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而在交管系统中的应用很少,作者通过对2.4 GHz扩频微波线路的余隙、传播损耗及可靠性的计算,论述了其在交管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Corrosive environment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highest degree of degradation and failure in marine structures. The presence of sea water in marine structures such as flexible pipes can cause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ir operational life, especially when associated with permeated gases, which could lead to corrosion related failure mechanisms such as corrosion-fatigue and hydrogen cracking. The ingress of sea water into flexible pipes can occur either due to ruptures in their external polymeric sheath or to permeation of condensed water from the pipe bore. This event since flooding of the so-called annular space of flexible pipes is the trigger for all knows corrosion assisted failure modes, it is clear that a system that is able to reliably detect the presence of water in the structure is highly desirable. This work will describe a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system designed for this purpose; it relies on the measurement of shifts in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of specially-designed tags which would be inserted within the layers of the flexible pipe during manufacturing. This paper shows the design and validation process of these tags and also of a reader which is meant to be scanned along the outside surface of the pipe by a remotely-operated vehicle (ROV). The study was performed through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a test in which the tags were inserted within a full-scale mock-up of a flexible riser, which was then flooded with synthetic seawate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ift in response due to sea water is clearly identifiable and distinguishable from other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