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5篇
  免费   44篇
公路运输   798篇
综合类   520篇
水路运输   289篇
铁路运输   291篇
综合运输   6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海水冷却器在减摇鳍系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设备是否可正常使用。受各类因素的影响,海水冷却器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漏水问题,致使油液被乳化,加剧液压零部件的磨损,从而严重影响液压系统的安全与长期稳定运行。而检修作业将对船舶舱内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增加运营维护成本,解决漏水问题迫在眉睫。文章主要对漏水原因进行分析,并加以优化,提高液压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种监测技术融合手段, 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开展了疲劳损伤监测与评估, 包括足尺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节段模型疲劳试验与某公路斜拉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运营阶段的疲劳损伤监测; 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试验中, 综合采用了美国物理声学(PAC)声发射(AE)传感器、智能锆钛酸铅压电漆(PZT)传感器和应变片进行了粘贴钢板冷加固前后的疲劳裂纹监测; 对处于运营阶段的斜拉桥钢桥面板疲劳开裂区域, 采用了粘贴角钢的冷加固方法进行加固, 并对加固前后的桥梁结构开展了AE监测和应变监测以研究疲劳裂纹状态与检验冷加固方法的效果。疲劳试验与监测结果表明: PAC的AE传感器和智能PZT传感器能有效捕捉具有突发峰值与快速衰减特征的疲劳扩展信号, 二者的协同应用实现了疲劳裂纹智能感知, PAC的AE传感器组能实时捕捉纵肋上的疲劳裂纹扩展长度和方向; 粘贴钢板冷加固后, 应力水平稳定在64.8 MPa, 直到继续循环加载至512万次仍无疲劳裂纹扩展, 验证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粘贴钢板疲劳冷加固措施的良好加固效果; 在疲劳试验过程中, PAC的AE传感器和智能PZT传感器监测疲劳裂纹扩展结果一致性良好, 与应变片相比可实时捕捉更丰富的疲劳裂纹动态信息。对运营阶段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监测与评估结果表明: 加固前AE监测结果峰值能量是加固后峰值能量的5倍, AE累积信号由加固前的密集分布改变为加固后的稀散分布, 表明加固后的钢桥面板疲劳裂纹处于稳定状态; 随着加载车辆行驶通过, 冷加固后的疲劳裂纹尖端应力峰值降低40%至50%;对比加固前后的24 h疲劳应力连续监测结果, 疲劳细节附近应变片的应变水平从加固前的78 MPa下降至加固后的48 MPa; AE信号峰值能量、AE累积信号和应力水平的监测结果均证明了冷加固技术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开裂加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保障信息化基础环境及平台的安全平稳运行,是全路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铁路众多信息化基础环境及平台已具备内部本地高安全有效运维的条件,但在面对远程运维以及可能涉及到的外部多方协作运维等特殊需求时,如何能继续保障操作的安全性、及时性、有效性并实现对其行为的可管、可控和可追溯,仍需要进行不断思考和认真研究。针对工作场景中面临的以上实际情况,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积累,从安全传输认证、云桌面及企业移动管理(EMM,Enterprise Mobility Management)等角度进行了技术分析和思考,归纳出3种远程服务安全保障模式,对如何利用多种资源助力信息化安全平稳运维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4.
5.
针对双层顶管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文章借助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模型,综合考虑机头正面推力、地层损失及注浆的共同作用,模拟计算顶管施工过程,探讨顶管施工顺序及管材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上下双层顶管施工引起的地层最大沉降出现在下层顶管上侧,并随着上层顶管开挖该值降低17.84%,下侧隆起值变化不大;双层顶管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主要影响区域在顶管轴线前后及左右-3.2D1~3.2D1范围内;先行施工的下层顶管引起的地表最大沉降占总沉降的78.05%;后续上层顶管的开挖导致机头前方隆起明显,表现为总沉降减少,机头通过后地表沉降增加,最大增加21.95%,并随着顶管推进地表隆起增加及衰减的速率都有所降低;先施工上层顶管引起的地表沉降较先施工下层顶管工况增加20.5%,增幅较大;混凝土顶管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大于钢顶管,最大增加26.13%,且地表主要受影响范围增大为-4.8D1~4.8D1。  相似文献   
6.
在同时使用WJ-7、WJ-8型扣件的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上,进行现场锤击试验和线路动态行车试验,获得2种扣件轨道跨中轨头、扣件上方轨头以及轨道板振动响应结果,评估2种扣件系统减振效果。力锤敲击试验结果表明WJ-8型扣件轨道垂向振动衰减量比WJ-7型扣件轨道高20 dB左右。高速列车通过时,WJ-8型扣件轨道对钢轨振动有更好的衰减,主要由于CRTSⅡ型板式轨道为纵连式,CRTSⅠ型板式轨道为弹性支承单元板式,结构差异较大。研究结果可为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减振方式的优化、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酶解预处理的小麦麸皮为原料,采用白灵菇(Pleurotus ferulae Lanzi)在接种量100μL、自然pH、26℃的条件下固体发酵6 d,结果显示,发酵后的小麦麸皮甲醇提取液的总抗氧化能力较未发酵样品提高了61.13%,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提高24.15%和36.06%.进一步研究上述发酵过程对小麦麸皮活性物质的影响后发现,发酵样品甲醇提取液的总酚含量提高了51.99%.为优化白灵菇发酵小麦麸皮的条件,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了pH、接种量和发酵时间对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条件为pH 5.5、接种量100μL、发酵时间6 d,此条件下甲醇提取液中总酚含量为0.321 mgGAE/mL,总抗氧化能力15.82 U/mL,较未发酵麸皮分别提高77.35%和77.75%.各因素对总酚含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发酵时间pH接种量;对总抗氧化能力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发酵时间接种量pH.  相似文献   
8.
对世界各国地铁钢轨波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了其普遍性与时间集中性,及其与曲线、轨道结构、车辆及其他因素相关性等典型特征,并对其分类方法、形成机理和治理措施进行了综合评述。研究结果表明:钢轨波磨普遍存在于地铁与有轨电车线路中,在新线开通初期与线路改造初期最为严重;一般而言,相对于直线和大半径曲线,小半径曲线的钢轨波磨最为普遍,低轨侧波磨波长短,幅值大,但也有例外,部分大半径曲线及直线上也有分布;波磨的波长特征和发展速度与轨道结构密切相关,轨道结构及部件不匹配时,易出现快速发展的波磨;车轮踏面廓形、轮对定位、悬挂刚度与簧下质量等车辆结构参数会对波磨萌生、发展与表现特征产生影响;波磨的产生还可能与钢轨材质、牵引和制动、运行环境、湿度及摩擦因数有关。地铁钢轨波磨的形成机理主要基于轮轨系统共振、轮轨黏滑(摩擦自激)振动、钢轨振动波反射等理论,对波磨形成过程的纵向动力学影响与系统非线性因素考虑不完善,关于黏滑自激振动与轮轨负摩擦特性对波磨影响的认识还不统一,难以解释直线以及曲线高低轨波磨特征的差异等,对波磨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理论上的主动预测和试验验证;各国主要以钢轨打磨来控制波磨发展,通过调节轨道结构、运行环境,采用钢轨吸振器和轮轨摩擦调节装置,以及优化车辆设计等主动措施来控制波磨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开展;未来应针对车辆-轨道系统的动态特性以及实际运行工况下的轮轨微观接触行为和黏滑自激振动特性,开展车辆-轨道系统的轮轨动态磨耗演化仿真,掌握地铁钢轨波磨形成机理和关键因素影响规律,提出控制地铁钢轨波磨的主动措施和轮轨匹配优化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9.
10.
介绍了印度诺伊达地铁车辆制动系统结构,采用模块化工艺设计方法对制动零部件进行设计,分别设计出风源模块、制动控制模块、辅助控制模块及管路模块,从而优化产品结构,简化组装,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方便后续维护,提高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