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03篇
  免费   253篇
公路运输   11828篇
综合类   3590篇
水路运输   310篇
铁路运输   6419篇
综合运输   70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9篇
  2022年   261篇
  2021年   417篇
  2020年   373篇
  2019年   356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470篇
  2014年   1178篇
  2013年   1284篇
  2012年   1925篇
  2011年   2006篇
  2010年   1491篇
  2009年   1665篇
  2008年   1748篇
  2007年   1236篇
  2006年   1147篇
  2005年   1162篇
  2004年   1344篇
  2003年   801篇
  2002年   473篇
  2001年   480篇
  2000年   302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208篇
  1997年   233篇
  1996年   223篇
  1995年   265篇
  1994年   212篇
  1993年   156篇
  1992年   163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108篇
  1989年   162篇
  1988年   3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四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细化城市轨道交通审批条件,不受理不具备条件的城市和一般地级市的首轮建设规划;同时规定开通运营三年后客流不达标的,不能上报新一轮建设规划。另外,原则上低运量轨道交通项目工程费用和车辆购置费,不得超过1亿元/公里,初期客流强度不得低于0.1万人次/公里日。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地铁车辆在牵引供电系统中的回流性能,并提出车辆接地优化设计方案。针对常用时域仿真分析方法无法准确连续反映车辆整体运行过程的不足,提出一种用于地铁车辆接地回流性能分析的车网联合动态仿真技术方案。以车体采用经保护电阻接地和直接接地两种技术方案的实际车型为研究对象,在通用仿真环境下建立包含车体、车辆接地电路、牵引负荷、钢轨回流电路以及供电网络的综合模型。基于地铁线路和车辆关键参数获得牵引计算结果,并将其导入仿真模型,实现车辆牵引功率、受流位置持续动态刷新,从而模拟车辆运行过程接地回流分布特性。仿真分析表明,在同一线路采用相同牵引控制策略时,经保护电阻接地车型较直接接地车型有更小的钢轨至车体回流以及车体间电流,但车体电位略有抬升;并进一步基于电阻接地电路提出了两种优化接地设计方案,仿真结果证明这两种方案均兼顾了整车的车体回流与电位抑制。该仿真方法对校验地铁车辆接地方案性能具有实用性,所得仿真结果对接地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一种心盘牵引转向架构架为例,根据新发布的行业标准TB/T3548-2019《机车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总则》及T B/T3549.1-2019《机车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转向架第1部分:转向架构架》,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在超常、模拟运营与模拟特殊运营载荷工况下,针对该型转向架构架结构形式开展静强度及疲劳强度的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该型构架静强度及疲劳强度均满足对应行业新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4.
5.
简述美国国防部UFC规范关于船舶撞击能的计算公式,并比较其设计参数选取和计算结果与英标BSI规范和我国规范的异同,着重分析偏心系数Ce和虚拟质量系数Cm。结果表明,UFC规范在Cm中考虑了船底相对水深对船舶撞击能的影响,且此时Cm的计算结果与船模试验结果较为接近;船舶撞击能的计算结果,UFC规范>英标>我国规范;Ce、Cm在不同船型中基本为常量,不随吨级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7.
8.
文章依据刚柔耦合结构动力学理论,阐述了地铁车辆柔性车体和刚性转向架耦合模型的动力学计算以及提取车体某些具体位置振动加速度信号的过程;基于振动信号测试理论,现场测试与仿真计算同工况下的同型地铁车辆相同位置的振动加速度信号。通过将仿真结果与现场测试采集的信号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仿真方法与结果的正确性。最后将现场测试的振动加速度信号进行时域处理和频域处理,得到车体相应位置的振动特性,进而可以判断地铁车辆车体整体的振动特性。  相似文献   
9.
朱晓东  王文璇  闫梦如  孙昊 《公路》2022,67(2):346-359
分析了HighD和NGSIM两个开放的自然驾驶数据集中交通流参数(如速度和流量)与安全指标(如车头空距(DHW)、车头时距(THW)和碰撞时间(TTC))的异同。首先针对两个数据集分析了交通状态、不同车道和车辆类型等参数对交通流参数的影响。然后,针对车辆跟驰情况,研究了基于不同车道和不同车型的安全指标分布,探讨了安全指标与车辆行驶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车道平均车速与最小DHW和THW呈显著正相关,速度分布受交通状态、不同车道和车型的影响;(2)不同车道、不同车型对DHW和THW分布有显著影响;(3)THW适合于高速场景下跟驰状态的安全评价,THW和TTC的组合可以用来对低速场景进行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10.
特殊车辆的优先通行是道路交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而目前相关控制措施存在实施难度较大、道路空间利用率低和道路通行能力下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智能网联汽车(CAVs)技术特点,提出考虑特殊车辆优先通行的CAVs专用车道控制方法,按应急车辆、一般优先级车辆和CAVs的优先通行顺序设计车辆通行规则。通过预测特殊车辆到达下游交叉口时的路口排队长度,建立“满足不同优先级特殊车辆通行需求”的动态清空距离模型,其中应急车辆以速度损失最小化为优化目标,一般优先级车辆以均衡车辆通行需求为优化目标。针对CAVs在专用道上可能成为其他车辆通行障碍的情况,考虑换道安全和不同换道动机,设计CAVs进入和离开专用道的规则,建立换道决策控制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不同优先级车辆的专用车道通行控制策略。通过仿真实验对所提方法的控制效果予以分析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不考虑特殊车辆优先通行的控制方法相比,虽然该方法的车均出行时间和人均出行时间分别增加了3.9%和2.8%,但特殊车辆的车均延误时间减少了59.6%以上;与IBL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的车均出行时间和人均出行时间分别减少16.7%和14.6%,特殊车辆的车均延误时间减少13.5%,专用车道利用率提高36.3%以上,并且在CAVs渗透率大于0.4时获得最佳控制效果。该控制方法在特殊车辆优先通行方面,减少了单一控制策略的局限性,为交通控制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