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4篇
综合类   19篇
铁路运输   34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如何使设计的零部件满足实际的需要是产品设计的关键。运用SolidWorks软件实现某机车抱轴箱的全参数化造型设计。详细地介绍了抱轴箱的三维造型全过程 ,并介绍了运用三维软件建模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52.
高速铁路隧道压力波数值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本文根据一维、可压缩、不等熵非定常流体流动理论并利用特征线法发展了高速列车驶人隧道引起隧道内空气压力瞬变的数值模拟方法,并根据该方法初步探讨了喇叭口型隧道减缓压力波的效果。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作为我国高速铁路隧道设计参数选择的研究工具。隧道设置喇叭状洞口作为减缓压力波的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3.
以4种机车柴油机中冷器设计指标为依据,通过优化设计对圆管百叶窗式中冷器结构参数进行了优选,讨论了优化设计中目标函数对结构参数取值及性能的影响,计算表明圆管百叶窗式中冷器能满不足机车柴油机中冷器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54.
55.
动车组车辆气密性指标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气动力学的原理,以德国和法国有关动车组气密性评价指标为例,介绍了评价车辆气密性的时间常数法和等效泄漏孔面积方法的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所建立的分析程序,分别与德国和法国动车组气密值的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最后简述了对国内建立有关动车组气密性指标的看法.  相似文献   
56.
介绍了日本高速铁路强风预警系统的发展,对强风预警系统测风点布置及风速预测原理以及日本高速铁路的风管制及强风预警系统作了介绍。并结合我国地质特点提出了促进我国高速铁路强风预警系统发展及提高铁路运行安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7.
特长跨海隧道中列车运行时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已经成为隧道设计施工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所以对隧道内的空气流动进行分析计算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将介绍空气动力学问题在海峡隧道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国外关于英法海底隧道中气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然后重点结合英法海底隧道的结构特点及其物理模型,介绍如何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及其控制方程、边界条件等.进而针对传统方法只能模拟隧道中空气的压力、流速变化而不能模拟温度变化的缺点,基于海底隧道的特殊结构,采用一维可压缩不等熵非定常流动的物理模型,初步提出改进的数值计算方法以及其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58.
为研究高速列车通过高海拔、大坡度和特长隧道下压力波的特性,基于一维可压缩非定常不等熵流动模型的广义黎曼变量特征线法模拟列车通过隧道时的车外压力,采用时间常数法计算车内压力;分别利用国外数值模拟结果和国内西成高铁实车试验数据,验证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以速度200 km·h-1的单列8编组高速列车为研究对象,分析列车通过4种海拔、5种坡度和4种长度组成的不同隧道时,车内外压力波动和最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隧道内初始压力是影响车内外压力幅值的根本原因;车内外最大正、负压均随隧道海拔的升高而线性减小,随隧道坡度和长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与下坡相比,列车上坡运行时车内的压力舒适性更为恶劣、气密性要求更高;列车上、下坡通过坡度30‰、进口端海拔4 500 m、长42 km隧道时,车外最大正、负压分别为9.85和-9.63 kPa,列车动态气密时间常数不应小于1 713 s。  相似文献   
59.
列车驶入隧道时会产生剧烈的压力波动,对车内人员的耳感舒适性有重要影响。在高海拔、大坡度环境下,车内外压力变化还要叠加海拔变化的影响,车内人员的耳感不适性问题将更加复杂。文章采用一维可压缩非定常不等熵流动模型黎曼变量特征线法和考虑连续换气风机工作的车内压力计算方法,分别在隧道单列车通过和中央等速交会情景下进行了车内外压力变化特征研究,并基于国内高速列车主动压力保护技术,对比了采用高静压风机和低静压风机的车内压力保护效果,最后结合UIC标准和国内民航舒适性标准限值进行了车内压力舒适性评价。研究表明,高静压风机对车内压力瞬变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低静压风机,低静压风机车内每1 s、3 s和10 s内最大压力变化量分别高于高静压风机约100%~600%,且350 km/h速度等级列车的高静压风机对车内压力抑制作用略优于250 km/h速度等级列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