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篇
  免费   24篇
公路运输   201篇
综合类   158篇
水路运输   63篇
铁路运输   220篇
综合运输   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51.
由于建设年代久远,维护不善,高密度建成区的老旧小区排水系统存在诸多问题,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以及城市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合理、有效控制老旧小区的污水排放是污水提质增效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厦门市某小区为具体研究案例,通过分析老旧小区排水现状,统筹考虑城市更新规划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研究城市更新场景下老旧小区污水系统提质增效技术路线和实施策略,可为后续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52.
李冠杰  刘丹阳  夏宏图  雒锋 《公路》2023,(3):332-336
为解决硫铝酸盐水泥制备超早强道路修补砂浆后期强度倒缩问题,采用硅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复合水泥制备的超早强道路修补砂浆,探究碳酸锂对超早强道路修补砂浆流动度、凝结时间、小时强度和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锂对砂浆流动度无明显影响;显著缩短砂浆凝结时间,掺量为0.05%时,超早强道路修补砂浆初凝时间缩短至空白样的23.64%;为满足施工,掺入一水柠檬酸做缓凝剂对砂浆初凝时间进行调节,初凝时间大于15 min;碳酸锂显著提高砂浆抗折和抗压小时强度,2 h抗折和抗压强度分别为5.5 MPa和31.33 MPa,且28 d强度发展稳定无倒缩,砂浆超早期收缩性能为微膨胀,水泥石体积稳定,满足道路修补材料技术要求,实现2 h恢复道路交通的目标。  相似文献   
653.
王开云 《路基工程》2023,(3):132-137
高速铁路技术标准要求高,如何合理选择斜底深厚流塑状软土地基加固措施是设计的关键。结合西南地区高速铁路某车站中斜底软弱地基处理实例,采用桩筏结构、桩网结构,配套反压护道、桩顶系梁等综合措施,解决斜底软土地基加固问题。  相似文献   
654.
为了研究重载机车轮轨接触损伤问题,建立重载列车-轨道三维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车轮多边形与多种轨面摩擦条件下的机车轮轨系统动态相互作用行为.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轮轨系统动力学响应的车轮踏面疲劳损伤预测模型,研究制动工况和轮轨接触表面变摩擦条件下车轮多边形磨耗对车轮表面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严重的车轮多边形磨耗不仅加剧轮轨动态相互作用,也会增大轮轨接触界面磨耗损伤;在干燥接触条件下,车轮多边形会加剧车轮踏面疲劳损伤,车轮多边形导致机车第1位轮对和第4位轮对的损伤指数波动范围较正常车轮损伤指数的波动范围增大19.59%和39.43%;在低黏着接触条件下,车轮多边形会加剧车轮磨耗,车轮多边形导致轮轨蠕滑力波动增大5.85倍,使得机车第1位轮对和第4位轮对的磨耗数波动范围增大6.44倍和6.22倍.  相似文献   
655.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不同轮轨黏着状态的地铁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轮轨界面黏着状态和曲线半径对轮轨系统动态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通过曲线区段时,轮轨界面黏着状态对轮对运动姿态和轮轨系统动态相互作用的影响显著;轮轨界面存在低黏着接触状态会削弱轮对导向能力,致使脱轨系数增大,尤其当外侧轮轨界面存在低黏着接触状态时影响更大;通过润滑适当减小内侧轮轨摩擦因数,同时保持较大外侧轮轨摩擦因数可有效减小脱轨系数,提高车辆横向运行安全性;内外侧轮轨磨耗指数主要由所在侧轮轨黏着状态决定,且随曲线半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656.
为探明轨距杆对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轮轨动力学性能影响,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分析了机车以70 km/h的运行速度通过R300 m曲线时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和轮轨磨耗,系统对比分析了运行速度、曲线半径和轨距杆对机车通过小半径曲线时钢轨跨中轨距动态扩大量和轮轨磨耗数,进一步研究了轨距杆的布置间距对线路横向稳定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轨距杆能够加强轨道轨距保持能力并减小曲线外侧钢轨翻转角;相比未安装轨距杆的曲线,安装了轨距杆的曲线其内侧钢轨的接触点更靠近曲线内侧;机车通过有无轨距杆的小半径曲线时的轮轨磨耗数和轨距动态扩大量均随着曲线半径减小和运行速度增大而增大;增大轨距杆布置密度可以有效增强线路轨距保持能力,当轨距杆布置间距由4个轨跨减小至3个轨跨时,轨距动态扩大量将降低36.3%。  相似文献   
657.
采用欧标应答器系统获得的列车绝对位置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增加会降低列车的停车精度。通过分析欧标应答器位置修正系统的构成及内部信息流,发现欧标应答器系统有效电磁作用时间误差和速度测量误差对其获得的绝对位置不确定性有较大影响。针对有效电磁作用时间问题,采用四边形模拟应答器发送天线、八边形模拟应答器传输模块接收天线建立应答器系统的磁通量分布模型,并引入磁通量随列车运动的变化,得到磁场感应电动势的动态速度模型(电磁感应动态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与电磁作用距离的关系及干扰、旁瓣对电磁作用距离的影响;通过分析现场实测列车定位数据的电磁感应有效区域数值分布,验证电磁感应动态模型计算数据与实测数据的相符性。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SVM从基于电磁感应动态模型标记的现场实测训练数据中学习得到的应答器位置修正异常分类模型可以实时对列车应答器位置修正做出评估,对于偶然性干扰或旁瓣等导致的异常修正可以给出报警;基于电磁感应动态模型对实测电磁作用时间数据进行修正后,可降低时间数据带来的相对平均误差达47.7%,从而获得更为精确的列车绝对位置,提高列车停车精度。  相似文献   
658.
为确保时速400 km下列车安全平稳运行,车辆部件正常使用,以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将车轮多边形磨耗考虑为轨道不平顺激励,针对单阶主导的车轮多边形形式,分析了车轮多边形阶数、幅值对车辆-轨道动态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基于轮轨垂向力170 kN的限值要求,给出了时速400 km行车条件下车轮多边形阶数、幅值组合的安全限值。结果表明:随着车轮多边形阶数增加,轮轨垂向力逐渐出现高频波动,且阶数越高,波动频次越高,波动幅值越大;车轮多边形幅值越大,对轮轨动态相互作用的影响越明显;相比无多边形的正常车轮工况,轮对垂向振动加速度增幅总体上随车轮多边形阶数增大而增大;车轮多边形对车体和构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59.
提出了一种在满足动力性需求并且以氢燃料电池堆作为主要能源的前提下,能有效延长电堆使用寿命的能量管理策略。提出将需求功率 SG滤波后再进行规则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将多种循环工况的结果进行手动优化后作为训练数据集,设计三输入一输出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控制器,根据其输出结果再进行一次滤波最终形成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优化的能量管理策略。使用CLTC-P循环工况对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优化的能量管理策略能有效延长氢燃料电池剩余使用寿命,相比滤波加规则策略剩余使用寿命增加了33%,并能保持动力电池SOC处于适宜水平。  相似文献   
660.
为了研究涵洞在三维场景下的协同设计、模型实时交互创建方法与二维成果转换,基于BIM、协同设计平台与数字化技术,形成了数字化三维铁路箱涵设计软件。提出:(1)各涵洞构件以不同的工程与结构特性分类建模,再整体拼装,将涵洞常用工程参数融入建模过程中,并通过不同的适用条件与分类标签对涵洞进行数据库管理,便于设计复用;(2)基于不同层级构件使其形成构件树列表,对项目中的涵洞工点进行管理,调用协同接口读取线路、地形、路基等关联专业的三维BIM模型作为环境参数与约束条件进行正向设计,实时调整涵节布置、斜交角度、填土厚度、涵轴坡率等结构控制参数;(3)建模完成后,可通过协同接口输出涵洞的结构尺寸、位置信息等工程信息,向专业计算软件与二维出图软件提供交互数据,提高不同专业间、不同设计阶段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并输出二维图纸成果,实现了基于三维协同BIM模型的数字化设计信息高效传递和利用。该铁路箱涵三维设计软件在成达万铁路中进行了应用,快速进行数百个涵洞正向设计,并根据实际环境进行设计调整,优化设计参数,排查不同专业间接口问题,相比以往的设计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三维建模效率,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设计问题,为桥梁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