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4篇
综合类   8篇
铁路运输   17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将列车-桥梁视为一整体振动系统,采用随机振动分析方法,计算了列车常速通过时半穿式钢桁梁桥的横向振动特性。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列车准高速通过时对该桥横向振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列车准高速通过时,该桥仍具有足够的横向刚度,且能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并具有合格的运行平稳性。  相似文献   
22.
以某在建的一联18跨客运专线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论述了支座预偏量设置原理,并系统分析收缩徐变、施工方案、合龙温度以及混凝土弹性模量等因素对支座预偏量的影响,以确定合理的支座预偏量设置值。研究结果表明:收缩应变及徐变系数终极值对支座预偏量有较大影响,应合理取值;施工方案、合龙温度和混凝土弹性模量对支座预偏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工程中需根据实际采用的施工方案、合龙温度和弹性模量实测值计算设置支座预偏量。  相似文献   
23.
以某铁路车站站场下地下结构盖挖逆作法施工为工程背景,首先现场测试分析了城际铁路列车通过时地下结构的振动响应,其后建立了动车组-轨道结构-地下结构系统耦合动力分析模型,仿真分析了城际铁路列车通过地下结构的全过程,系统探讨了地下结构的车致振动响应及其空间传播规律,揭示了地下结构车致振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地下结构车致振动随着与运营线路的距离加大而逐渐衰减,且衰减速度逐渐减小;结构动力响应随列车运行时速的提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24.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无缝线路梁轨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的具体结构形式,建立了考虑后继结构影响的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轨相互作用有限元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某典型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的无缝线路纵向附加力,并对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长钢轨纵向水平力的合理计算模型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梁轨相互作用计算模型较传统的干线铁路桥无缝线路纵向附加力计算模型更能反映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的结构特征,其计算结果也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5.
采用减隔震装置后轨道交通高架桥的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动力分析程序,分别对设置板式橡胶支座及铅芯橡胶支座的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动态时程地震响应分析。分析中考虑了减隔震支座的非线性特性以及长钢轨对轨道交通高架桥的纵向约束作用。结果表明,铅芯橡胶支座较板式橡胶支座具有更好的减隔震作用,长钢轨的纵向约束增加了桥梁结构反应内力。  相似文献   
26.
以某高速铁路桩板结构路基工程为背景,研究了桩板结构路基单联跨数对承载板体伸缩温度应力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桩板结构的结构布置原则;并根据桩板结构路基具体结构特征,推导了计算结构整体升降温引起的承载板体伸缩温度应力计算公式,该解析式与空间有限元法计算结果较好吻合,可方便地计算承载板的伸缩温度应力。  相似文献   
27.
大跨度高墩连续梁桥空间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建立了梁,墩空间耦联体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了大跨度高墩连续梁桥的横向地地震反应;探讨了该桥在地震作用下的相位差效应,以及桥梁横向刚度对其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波的相位差效应对于大跨度高墩桥是不利的;梁的横向刚度对该桥的横向地震反应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8.
高速列车—连续刚架桥系统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高速列车-连续刚架桥视为一整体振动系统。采用随机振动理论,计算机模拟了高速列车通过刚构式高架桥的全过程,与国外实测资料相比较,结果吻合较好;分析了高速列车与连续刚构桥系统横向地震反应,讨论发生地震时,高速列车在桥上运动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震作用,车桥系统动力响应值显著增加,列车运行安全性亦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29.
桩板结构路基是应用于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一种新的路基结构形式,它由上部钢筋混凝土承载板、钢筋混凝土桩基与路基本体与组成,利用板和桩-土之间的共同作用来满足无砟轨道的强度与沉降变形要求,是介于桥梁与路基之间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桩土相互作用非常明显。以往工程上都是利用m法处理桩土相互作用,但是对于桩板结构,实测数据表明m法已不再适用。提出了计算桩板结构动力特性一种合理模拟方法,并通过著名有限元软件ANSYS10.0进行分析。与某高速铁路桩板结构动力特性的实测数据的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模拟方法满足一定的工程精度要求: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差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