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6篇
综合类   2篇
水路运输   15篇
铁路运输   5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据日本时事通讯社3月15日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当天宣布,“钻石公主”号邮轮所有乘客和乘务人员的检疫工作结束,最终确诊总数增至712例。根据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2月19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在5日进行隔离措施前,病毒已在邮轮大面积传播;隔离后由于维持邮轮运转需要,很多船员仍在继续工作,导致隔离并不彻底。  相似文献   
12.
对于在软弱、破碎、富水地层中采用双侧壁导坑法修筑的暗挖大跨隧道,跳仓法施工依赖于初期支护的“棚护效应”维持拆撑后大跨结构的稳定性,常常面临拆撑步距小、风险高、效率低、代价大的困境,一旦拆撑方案采取不当,极易造成塌方安全事故。针对这一问题,以青岛地铁4号线错埠岭站为依托工程,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手段,论证了拆撑后初期支护“空间棚护效应”主要由“横向成拱效应”和“纵向成梁效应”组成,二者共同维持大跨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同时确定了合理、安全、高效、快速的拆撑分区长度与隔仓分区长度,分别为L=9 m、S=18 m,并顺利通过了现场施工的检验。结果表明:软弱地层大跨隧道采用“隔二拆一、先内部后洞口”的拆撑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可为后续工程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零记忆非线性变换法和球不变随机过程法对海杂波进行了建模和仿真研究,实现了相参Rayleigh分布、相参Weibull分布和相参K分布杂波的模拟,并对建模和仿真数据进行了检验,验证了建模和仿真方法的有效性。本次建模的特色之处在于考虑了杂波的相参性,并建立了三种杂波的概率分布模型和功率谱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单跨双线铁路曲线桥梁车桥耦合振动特性,建立车桥耦合振动模型,对列车通过单跨曲线桥(半径为600 m)内线和外线时,各板件的振动情况及影响最大的主频进行仿真计算,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与单跨直线桥的振动特性差异,为后期的单跨曲线桥结构减振处理及连续曲线桥梁(半径为600 m)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顶板跨中结构位移方面,曲线桥(外线行驶)>曲线桥(内线行驶)>直线桥。顶板振动加速度方面,曲线桥(外线行驶)>曲线桥(内线行驶)>直线桥。但是在两侧板、底板振动加速度方面,曲线桥(内线行驶)>曲线桥(外线行驶)>直线桥。相比直线桥,曲线桥产生的低频振动更大,振动加速度对应的主频也较多,引起的低频噪声也更大。由于横向力的影响,桥梁结构稳定性还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干扰消除背景下,提出了一种基于钟形函数的变步长LMS自适应滤波算法。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该算法在提高收敛速度和减小稳态误差上的优越性,并分析了参数选取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船舶辅锅炉是船舶最重要的设备之一,是船舶安全营运的重要保障。为了实现提高辅锅炉自动化程度、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目的,文章在研究目前船舶辅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依据PLC技术对其进行改进,增加智能投药处理、定时吹灰与排污以及蒸汽品质自动控制环节,并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设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对某轻型客车高速行驶时方向盘摆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寻找其激励源和传递路径,最后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厚冲积黏性土层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支护过程中的力学行为,以济南市某大型深基坑为工程背景,通过理正深基坑、FLAC3D软件对不同工况下桩锚支护结构体系进行了工程试算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理正深基坑软件推知围护桩水平位移、弯矩和剪力最大值分别为-42.44mm、684.53kN·m和183.56kN,3道锚索轴力分别为125.3kN、185.3kN和155.3kN;采用FLAC3D软件模拟求得基坑开挖时地表沉降、围护桩水平位移最大值分别为35.4mm和37.6mm,3道锚索轴力分别为148kN、202kN和186kN。经对比分析可知,数值模拟误差可控制在20%之内。  相似文献   
19.
4.3 日本电装公司的高压共轨喷射系统 表2表示电装公司共轨系统的开发进展.第一代商用车共轨系统在1995年率先在世界上生产,自1998年进入批量生产,并为日本四大商用车制造公司采用.此后不久,乘用车用共轨系统与丰田汽车公司开始合作开发,并于1999年6月生产,用于出口欧洲市场的轿车上.通过第一代共轨系统的开发与获得的生产经验,进一步开发了第二代共轨系统并于2002年6月开始实用化[10].  相似文献   
20.
龙丽吉  高鑫林 《水运工程》2015,(11):140-147
研究了双排桩在滩海陆岸平台中的应用。根据弹性抗力杆件有限元法,采用数值计算软件ANSYS,分析了双排桩结构在不同的工况下的受力特性及双排桩的刚度、入土深度对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排桩在滩海软土地基上有很好的适用性,双排桩入土深度对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桩身刚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双排桩的水平位移,但桩基直径增加到临界极限后,双排桩出现近似刚体的运动,这种情况对软土地基受力状态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