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24篇
综合类   5篇
水路运输   14篇
铁路运输   24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32.
采用车桥耦合振动模型计算桩基托换后津滨轻轨高架桥在列车作用下的动挠度、振幅、梁体加速度以及列车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和轮轨横向力等动力响应,并对其进行评估,判断桩基托换后列车的行车安全性和平稳性。  相似文献   
33.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3种常见的后视镜基座模型,运用计算机流体力学(CFD))理论和Fluent软件对其表面及附近空间区域的流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侧窗全连接基座造型后方形成的涡流区较大,尾流较长,致使气动特性较差;门外板连接的基座造型将涡流区引到了门外板区域,加强了侧窗附近气流的通顺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优化的效...  相似文献   
34.
目前,国内(底)基层的摊铺大多停留在双机联铺的层面上,致使摊铺效果不理想且隐患较多。本标段采用大厚度底基层一次性摊铺施工方法,此方法在国内使用次数较少,本课题旨在通过本工程施工的实践和研究,在一次摊铺压实施工技术和工艺上开拓创新,为国内底基层施工工艺中实现突破、使其成为底基层施工的一种新工艺、新工法,为推动路面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5.
针对现有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中,汽车全轮纵向力分配算法在极端工况下出现轮胎力饱和.导致滑移率控制器过多介入而出现控制振荡和对控制目标的调整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动动态目标调整的全轮纵向力分配算法.该算法在极端工况下,根据车辆运动状态和路面附着状态,对直接横摆力矩控制目标M_(xd)和纵向驱动/制动力控制目标F_(xd)进行主动动态的调节.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算法解决了现有全轮纵向力分配算法的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36.
高校教职工的住宅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我校在抓好教职工住宅工作,为教学、科研服务方面的一些具体改革措施,加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7.
轨面摩擦控制技术防治曲线钢轨侧面磨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线外轨侧面磨耗是困扰地铁建设和运营部门的难题。轨面摩擦控制技术可以在保证列车正常牵引和制动的前提下,修改轮轨摩擦(粘着)曲线,降低轮轨横向力,抑制外轨侧面磨耗。国产轨面摩擦控制设备的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轨面摩擦控制能够在不影响列车制动与牵引的前提下,有效地将轨面摩擦系数控制在0.35左右,外轨侧磨发展速度可降低50%。此创新技术的推广,可保障运营安全,减少运营单位维修养护工作量,提高钢轨服务年限。  相似文献   
38.
基于脉冲激励的地铁运营引起邻近建筑物内振动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振动系统传递特性,提出一种新的环境振动预测方法——实测脉冲传递函数预测方法。通过脉冲试验测得振源与邻近建筑物内测点的振动加速度,计算得到振动系统的振动响应传递函数;将实测的地铁运营振源的振动加速度代入传递函数公式,实现对建筑物内测点的振动加速度时程、频谱、1/3倍频程和z振级的预测。应用该方法预测隧道中心楼内测点振动加速度结果表明:隧道结构与隧道中心楼内测点振动加速度传递函数峰值频段为30~50Hz,隧道中心楼内振动加速度峰值频段为40~60Hz;土层和隧道中心楼基础结构对60Hz以上频段的振动具有很强的衰减作用,楼房基础结构有效地隔断了70Hz以上的高频振动。该方法可用于预测地铁运营引起的建筑物内振动。  相似文献   
39.
关庄站在大多数围护桩已经施工的情况下增设轨排井,轨排井被迫与盾构吊出井结合,如何在尽量减少桩废弃数量的前提下,满足盾构施工、铺轨需要及附属结构施工是本站围护结构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采用桩撑、桩锚结合的方式,通过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保证了轨排井的实施,满足盾构施工需求,减小了对附属结构施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刘力  楚芹 《中国铁路》2018,(1):54-59
为从微观上分析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道砟强度和刚度变化以及塑性变形的发展,用离散单元法模拟其在一次及二次加载条件下的双轴试验,分析2种情况在不同围压下道砟的力学特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第一次加载完成后,偏应力-轴向应变曲线表现为弱应变软化型或应变硬化型,其形态主要取决于围压高低;体应变-轴向应变曲线包括剪缩和剪胀2个阶段,剪缩阶段比较短。(2)第二次加载完成后,不同围压的偏应力-轴向应变曲线均为硬化型,道砟整体强度和刚度减小,塑性变形发展迅速;试验过程中,道砟颗粒一直处于剪胀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