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19篇
综合类   2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1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地下硐室群施工风险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快速准确评判风险因素,预防施工安全事故,利用概率神经网络(PNN)和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研发硐室群施工风险评估软件。通过统计分析硐室群施工风险因素,设置工程地质、自然、设计施工和管理4个一级风险因素,23个风险控制指标,建立针对硐室群施工的风险指标体系。收集典型样本数据后,基于PNN对施工风险等级进行评判,同时采用AHP定量分析风险因素权重,迅速捕捉风险点,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并优化施工方案。运用研发软件对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歇台子站硐室群施工进行风险评价,得到风险概率等级为Ⅳ,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监测和控制地下水、围岩等级和支护及时性等带来的影响,实例评价结果与现场情况相吻合,验证了该评估软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研究表明:针对硐室群施工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能有效预测风险级别,实时指导施工过程,确保地下硐室群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2.
兴奋点设计在高速公路隧道群景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内汕梅高速公路隧道群的景观设计,简要阐述了兴奋点设计的由来和过程,以及在隧道群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期对我国的公路隧道群景观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软土地基的形成机理,采用FLAC有限元软件模拟路堤加宽性状,分析影响软土地基上新老路堤不均匀沉降的因素及沉降规律,进而得到新老路堤结合部的有效处治方法,为旧路加宽工程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南坪转盘出现的交通问题以及以南坪转盘为商贸中心构建商业步行街为改造目的提出南坪转盘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5.
桥梁是城市的地标,路网的核心节点。桥梁的夜景照明不仅要展现其艺术品味,更要将光控制得恰到好处。在遵循桥梁景观照明设计原则基础上,以重庆市两江大桥夜景照明设计为例,阐述城市区域桥梁夜景设计方法,重点分析如何运用小角度控光和色温组合等手段实现最初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东水门长江大桥及千厮门嘉陵江大桥景观设计方案为例,对桥型、桥位周边建筑,重庆城市环境色彩及邻近桥梁色彩进行分析,以探求合理的桥梁色彩景观设计方法,为桥梁色彩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看“桥都”的桥梁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桥梁之都”,桥梁数量、形式和建造技术都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在桥梁建设者们的不断努力下,桥梁建造技术得到了快速提升,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城市桥梁,桥梁景观日新月异,成为山城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但人们对桥梁景观的认识还不够,部分桥梁景观还停留在桥梁建成后的装饰上,把景观作为桥梁后期的包装。通过对重庆具有代表性的几座跨江大桥进行景观分析,从桥梁所处环境、桥型选择、结构特点、色彩、夜景效果以及对城市景观的影响等方面,全面论述桥梁景观的构成、设计要点和表现手法,并对桥梁景观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总结阐述,以期对未来桥梁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Ls-dyna软件的自冲铆连接整车耐撞仿真方法,结合不同受力状态下的试验及有限元分析,求解不同受力状态下的自冲铆连接的失效参数,从而在保证仿真精度的同时提升仿真计算效率。在基于试验设计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铆接接头的精细仿真模型,并利用*CONSTRAINED_SPR2建立了简化的仿真模型,以试验与精细仿真结果的提取值作为简化参数输入,可极大提高整车耐撞模型的运算速度。该方法通过与试验结果标定分析,可实现自冲铆连接失效力峰值仿真精度达90%以上,可应用于整车级耐撞分析。  相似文献   
20.
针对L3级自动驾驶车辆所配备的77 GHz长距毫米波雷达和中距毫米波雷达在感知识别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毫米波雷达与整车系统适配过程中存在的两类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一是在毫米波雷达与整车系统的适配过程中,需考量车身材质和形状对其回波的干扰;二是结合车速、应用场景对雷达输出信息进行滤波,减少虚警和误报,使雷达系统获得更稳定、准确的感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