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6篇
综合类   64篇
水路运输   4篇
铁路运输   1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报告了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32例失眠患者的结果。总有效率为84.4%,初步取得较满意疗效。并对该疗法的优越性、治疗注意事项以及治疗原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2.
实验用大白鼠。分级刺激腓肠神经和腓肠肌神经,对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进行观察,进而对皮肤、肌肉神经传入会聚神经元进行了分类,发现同一神经刺激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可分为A、A—C和C 3个类型,其中A—C型占多数(皮神经激活68%,肌神经激活50.4%)。实验中记录到125个皮,肌会聚神经元(CMCN),按对皮、肌A类和C类传入纤维的反应,分为A—A、A—AC、AC—A,AC—AC、C—C 5型,其中AC—AC和A—A型占多数(分别为46.27%和26.12%).结果提示,上述多种会聚形式,可能是皮、肌粗、细初级传入在脊髓水平对感觉传入(特别是痛觉)进行调制的基础,因此将在镇痛、痛过敏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73.
在观察刺激大鼠腓肠肌神经和膀胱神经分别所诱发背角神经元放电形式的基础上,对肌肉-内脏会聚神经元(Musculo-ViscusConvergentNeuron,MVCN)进行了归类分析。发现在165个被腓肠肌神经传入激活的神经元中,有25个亦能被膀胱神经传入激活,按对肌肉、内脏传入A和C类纤维的反应,可将MVCN分为Aαβ-C·C(n=21)Aδ-C·C(n=1)C·C(n=2)Aαβδ-C·Aδ-C(n=1)四型。提示,上述多种会聚形式可能是肌肉、内脏初级传入在脊髓水平对感觉传入(特别是痛觉)进行调制的基础,在痛与牵涉痛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可能是躯体、内脏相关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4.
P物质是广泛分布于细神经纤维内的一种神经肽。当神经受刺激后,P物质可在中枢端和外周端末梢释放,与NK1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在中枢端末梢释放的P物质与痛觉传递有关,其C末端参与痛觉的传递,N末端则有能被纳洛酮翻转的镇痛作用。P物质能直接或间接通过促进谷氨酸等的释放参与痛觉传递,其镇痛作用是通过促进脑啡肽的释放引起。逆向电刺激感觉神经或经细传入纤维传出的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冲动可使外周端末稍释放P物质,引起该神经支配区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等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结合经络研究的新进展,P物质可能是经脉信息传递的重要物质。  相似文献   
75.
桥隧设备处于安全运营状态是确保铁路运输的重要环节,铁道部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桥隧管理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76.
总结分析了我院心脏瓣膜库的建立、制备、管理及临床应用。于 1987年建立心脏瓣膜库 ,并制定了供体标准、采集处理贮存全过程中的质量监测标准 ,以保证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在无菌条件下采集 ,Hank′s液中修剪 ,RPMI 16 4 0加抗生素过渡 ,液氮贮存。 1987年 9月至 1997年 12月 ,共采集处理贮存同种心脏瓣膜 110份 ,临床应用 2 0份 ,其中我院 11份 ,外院 9份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7.
针刺猫“内关区”所兴奋的深部感受器及其传入纤维类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工作证明:针刺可兴奋穴位内的多种感受器,通过各类纤维向中枢传导。在肌肉丰厚处的穴位,针感与针刺效应,主要与深部感受器的活动有关,有的观察到压力感受器在穴位处的密度较大,认为压力感受器参于针感形成,而牵张感受器在针刺时则起某种调整作用,有的用形态与机能学结合的方法,研究合谷穴的资料表明,穴位内肌梭的分布比较密集,认为在针感形成中肌梭起主要作用。关于针感传入纤维类  相似文献   
78.
79.
用 EL 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 2 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 2 4h内、2周时的血浆 D-二聚体 ( D- dimer,DD)纤维蛋白原 ( Fibrinogen,Fbg)及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含量 ,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后 2 4h内 DD、Fbg、FDP含量显著升高 ( P <0 .0 1 ) ,2周时 DD水平持续升高 ( P <0 .0 0 1 ) ,而 Fbg含量下降 ( P <0 .0 1 ) ,FDP含量亦略有下降 ( P <0 .0 5 )。说明在脑缺血发生后 2 4h内存在高凝状态 ,但同时存在纤溶功能被激活 ,2周时出现纤溶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80.
P物质是广泛分布于细神经纤维内的一种神经肽。当神经受刺激后,P物质可在中枢端和外周端末梢释放,与NK1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在中枢端末梢释放的P物质与痛觉传递有关,其C-末端参与痛觉的传递,N-末端则有能被纳洛酮翻转的镇痛作用。P物质能直接或间接通过促进谷氨酸等的释放参与痛觉传递,其镇痛作 用是通过促进脑啡肽的释放引起。逆向电刺激感觉神经或经细传入纤维传出的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冲动可使外周端末稍释放P物质,引起该神经支配区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等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结合经络研究的新进展,P物质可能是经脉信息传递的重要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