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28篇
公路运输   88篇
综合类   114篇
水路运输   93篇
铁路运输   250篇
综合运输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31.
为解决造船企业生产计划有序而生产执行过程无序的矛盾,结合现代造船模式的要求,研究并构建了面向造船企业车间生产管理的制造执行系统MSMES,对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设计,并对系统关键功能模块的设计思想和处理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532.
针对地铁曲线段钢轨波磨与滚动接触疲劳损伤共存现象,在ANSYS/LS-DYNA软件中建立了采用显式时间积分的瞬态有限元模型,分析钢轨短波波磨对其上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瞬态扩展行为的影响。以我国某地铁R450 m圆曲线段低轨损伤为例,考虑21条长度15 mm、深度3 mm、倾角30°且等间距分布的半椭圆形裂纹,波长30 mm、波深范围为0.03~0.09 mm的典型短波波磨,分析在速度67.6 km/h、摩擦因数0.5和牵引系数0.1等条件下,导向轮对通过时低轨侧瞬态滚动接触行为和裂纹群瞬态扩展行为。结果表明:裂纹群对轮轨接触产生持续周期性激励,且造成法、切向动态轮轨力波动幅值远低于典型短波波磨;处于波磨激励下动态加载时段内的裂纹,其最大裂尖动态应力强度因子较无波磨工况更大,而在减载时段内则相对更小,整个裂纹群的动态应力强度因子结果呈现出与波磨几何相对应的周期性波动;当波深增加时,最大裂尖动态应力强度因子也相应增大。在波长30 mm、波深0.09 mm的波磨激励下,裂纹群内的等效动态应力强度因子最大值较无波磨工况增加了34.4%,采用文献中报道的裂纹稳态扩展速率Paris公式发现,对应裂纹扩...  相似文献   
533.
目前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铁路工程建设规模逐步加大、难度逐渐增加,为顺应时代变化,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高铁工程建设,亟须分析当前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高速铁路工程质量数字化系统管理模式,针对关键影响因素有效提升质量管理效能。在铁路建设数字化发展背景下,提出高速铁路工程质量数字化管理要点;从质量体系管理、质量技术管理、质量方法管理、质量红线管理4个方面以及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方法、环境、数据管理多角度出发,提出高铁工程质量数字化管理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534.
黄国  刘科  王平 《专用汽车》2023,(1):36-38
随着重型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如何保证在快速提高产能的同时保持产品质量稳定,持续满足客户需求,成为每个企业发展过程中产品快速增长都会遇到的重要课题。驾驶室总成尺寸稳定性是整车驾驶室内饰的重要保障。驾驶室总成焊接和装配质量,不仅仅影响整车外观,而且对客户的使用效果也具有重大的影响,更为后续整车装配提供基础保障,是汽车制造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535.
高速铁路轨道高平顺性是保障列车行车安全的重要基础,考虑到现有规范中针对轨道不平顺养护维修的局限性,需要对轨道动态不平顺管理值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和改善。利用历史数据及统计方法挖掘轨道动态不平顺峰值管理值与均值管理值的联系,基于时间序列的异常检测与修正模型,通过分位数回归探究各项指标半峰值与标准差关系,并给出相应的均值管理建议值。结合7条不同工况线路的实测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速度200~250 km/h线路建议采用80%及以上分位数的标准差作为管理值,而速度250(不含)~350 km/h线路建议采用95%及以上分位数的标准差作为管理值;相同时速线路、同一分位数下,若建议管理值越高,表明峰值与标准差的倍数较小,该线路状态较好,特别是单点不平顺超限的数量较少,不需要较严格的TQI管理值进行整体管理;反之,则表明单点超限可能较多,需要压低TQI管理值确保较低的峰值超限数量;对于5项不平顺指标,轨距出现峰值超限的概率最大,养护维修时需着重关注。  相似文献   
536.
钢轨探伤车超声探轮对中控制技术是探伤车高速检测的一项关键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因对中控制技术不足易造成钢轨伤损漏检。在既有对中控制技术基础上,采用自主化技术研究全新的基于光电的对中系统设计方案。针对钢轨夹板和道岔的干扰问题,优化自动对中软件的钢轨廓形测量算法;针对不同偏移量的对中控制问题,优化对中控制软件的控制参数及控制算法。此外,根据现场用户静态测试需求,开展探轮自动对中系统静态响应指标试验;根据现场用户动态测试需求,开展探轮自动对中系统运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新设计的对中系统能够在60 kg负载情况下对5 mm阶跃信号的动态响应可上升时间57 ms、超调量18.6%、稳定时间156 ms,并在铁路线路实测中对中标准差可达到2.46 mm、极限偏差不大于7.19 mm,且无对中不良情况出现;全路60辆80 km·h-1的GTC-80型探伤车全部完成了激光对中改造,现场运用良好,设计的基于光电的超声探轮自动对中系统能够满足探伤车在80 km·h-1时的探伤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537.
由于铁路系统的开放性,轮轨界面难以避免遭受第三介质(如水、油、雪等)的侵袭,轮轨蠕滑特性将因此改变。为研究轮轨蠕滑曲线对车辆-轨道动态相互作用的影响,首先,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获得适用于Polach接触模型的参数,以模拟水介质条件下40~400 km/h行车速度范围内的实测轮轨蠕滑曲线;随后,采用SIMPACK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利用FASTSIM算法和Polach模型分别模拟理想条件与实测轮轨蠕滑曲线,以300 km/h运行速度为例,详细对比这两种蠕滑曲线条件下车辆-轨道动态相互作用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运行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车辆运行速度为300 km/h时,实测轮轨蠕滑曲线对应的轮对横移量和轮对摇头角分别为干态工况结果的1.375倍和3.2倍,进而导致纵/横向蠕滑率明显大于干态工况结果;速度所致轮轨蠕滑曲线的差异对轮轨蠕滑力、脱轨系数以及磨耗指数影响较大,速度为160 km/h时尤为显著。因此,在进行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分析时,有必要考虑实测的轮轨蠕滑曲线。  相似文献   
538.
钢轨焊接接头处容易出现短波几何不平顺,严重制约着钢轨的服役寿命并影响行车安全。为研究钢轨焊接接头几何不平顺演变对轮轨接触行为的影响,首先,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三维轮轨滚动接触模型,分析我国某线路实测钢轨焊接接头几何不平顺处的轮轨动态响应;随后,建立局部钢轨有限元模型,通过引入钢轨材料的循环本构模型,研究循环荷载作用下钢轨接头处的应力-应变响应。研究表明:(1)随着钢轨焊接接头几何不平顺的演变,轮轨接触力和接触应力逐渐增大,其变化率也随之提高;(2)考虑列车牵引工况时,在轮轨切向力的作用下,钢轨焊接接头处的材料响应在其几何不平顺演变过程中均处于棘轮效应状态,尤其是几何不平顺演变中后期,循环积累的应变显著增加,累积应变变化率由之前的22.4%增长到53.2%,即加快了钢轨的劣化;(3)若不考虑列车牵引或制动操作时的作用力,材料响应则为塑性安定。  相似文献   
539.
为了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的节能效果,在等效燃油消耗最小策略(Equivalent Fuel Comsumption Minimization Strategy, ECMS)的基础上引入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设计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优化发动机扭矩的节能协调控制策略。以整车冲击波强度作为价值指标目标函数,通过遗传算法优化后获得最佳扭矩参数,优化模式运行阶段的发动机扭矩,减小冲击影响并获得更优的扭矩跟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GA优化能够对发动机扭矩起到削峰填谷作用,获得更高的整车动力稳定性;NEDC工况下,冲击波强度下降了近45%;利用GA-ECMS协调控制方案能够增强模式切换品质,也可以有效改善混合动力系统经济性。采用实际路段工况验证了GA-ECMS扭矩优化协调效果,结果表明GA优化混合驱动可稳定发动机扭矩,能够达到优异的协调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540.
为探究复杂周期性浮置板轨道结构中的弹性波传播行为及波动效应的内在机理,基于无限周期结构的弹性波理论建立浮置板轨道结构模型,计算并分析结构带隙特征、弹性波传播机制以及移动荷载激励下的波动效应。结果表明:复杂周期性浮置板轨道结构在0~300 Hz范围内存在8个带隙,且带隙可阻碍弹性波在结构中的传播;带隙特征主要受结构刚度影响,可通过改变钢弹簧刚度、剪力铰剪切刚度和基础分布刚度来调节带隙范围;由于浮置板、轨道和隧道衬砌结构的弹性波局域共振作用,浮置板轨道结构减振效果在■倍共振频率范围内劣于整体道床轨道结构,而在大于■倍共振频率时才优于整体道床轨道结构;结构加速度响应峰值由荷载速度线与频散曲线的交点所产生,带隙和通带范围内弹性波存在不同的波动效应,且带隙对弹性波正向多普勒效应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