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2篇
  免费   129篇
公路运输   510篇
综合类   453篇
水路运输   463篇
铁路运输   324篇
综合运输   4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粒子滤波和卡尔曼滤波的轨道车辆二系悬挂系统参数估计方法存在因粒子枯竭而无法对系统参数变化进行监测的缺陷,所以引入再次均匀采样策略对其进行改进.采用轨道车辆系统横向动力学模型,建立轨道车辆二系悬挂系统的横向动态空间模型,并运用改进后的参数估计算法和Matlab软件对二系横向阻尼和抗蛇行阻尼2个系统参数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无法获得轨道横向不平顺统计特性的情况下,参数估计方法仍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在轨道车辆二系悬挂系统发生突发或老化故障的情况下,改进后的参数估计方法可以准确估计系统参数的变化,且误差值始终保持在10%以下,能够实现对系统状态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992.
随着国内建筑行业"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型预制构件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程实体中。在此大环境下,上海轨道交通尝试将双U异型节段连续梁桥形式运用到轨交建设中,17号线10标项目节段拼装连续梁桥,截面为U型与箱型结合的复合变截面形式,每座桥三跨一联,该节段梁采用短线法预制、悬臂平衡法进行拼装。本文主要介绍了双U箱型复合变截面节段梁桥节段拼装施工技术,从节段梁运输、拼装方式的选择,架桥机形式的选择及功能设计,悬臂平衡拼装线形控制技术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工程顺利实施并获得了参建各方一致好评,该综合技术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993.
作为AFC(自动售检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AFC系统车站级网络在新线施工和老线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发生穿墙凿壁、挖槽布线的情形,工程难度很大,对资金和工期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电力线通信(PLC)技术作为以太网通信的补充手段,在解决最后一百米通信上有天然的优势,是AFC系统车站级网络的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94.
采用MRF(多重参考系模型)法模拟不同的布置方式对下沉式冷却塔工作环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下沉深度增大、塔进风口间距减小,以及塔进风口与下沉坑墙壁间距减小,冷却塔出风热羽流越易受环境风速及冷却塔进口负压影响,回流率越高。影响回流率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下沉深度,塔进风口间距,塔进风口与下沉坑墙壁间距。考虑土建成本和电机噪声影响,建议适当减小下沉坑尺寸、增加下沉深度;并对由此带来的较高回流率提出了两种改善方案:在风筒上安装70cm具有消声功能的渐缩导风管或直导风管。模拟结果表明,渐缩管对出风热羽流的改善效果优于直管段。  相似文献   
995.
北京地铁燕房线车辆段实现列车全自动出入段、洗车,通过车辆段控制中心(DCC)调度员上传列车派班计划,列车按照时刻表自动触发进路、自动运行。停车列检库增设地下通道,实现对进入全自动运行区域作业人员的防护。信号系统设置行车综合自动化系统(TIAS),车辆配备休眠唤醒模块和辅助驾驶设备(AOM)达到远程控制目的。全自动运行减少了人工排列进路,不需人工整备列车,车辆段行车指挥人员减少8人,值守司机作业时间减少1 h。后续全自动运行车辆段建议在停车列检库A端与B端间平交道下建设地下通道,减少库内人员穿行对行车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以北京轨道交通车站冷却塔设置方案为研究对象,将冷却塔的设置类型分为地面开敞设置、建筑屋面设置、地下风道设置等封闭空间设置3种形式,并从设备技术成熟度、功能实现、系统可靠性、运营维护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目前应用最成熟的方式仍是地面放置。通过对典型问题案例和成功案例的分析,提出运行效果与环保、景观措施的合理融合是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确定冷却塔的运行效果、环境影响及景观影响作为冷却塔设置方案的评价因子,通过分析得出,不同建设时期车站冷却塔的设置对于周边环境及景观的影响程度不同,冷却塔普遍运行效果达标但仍需关注运营维护便捷与设备水平等因素,环保措施仍存在改进空间,冷却塔景观措施仍需加强。提出轨道交通车站冷却塔设置应注重功能与对外影响的协调统一,严格控制设备技术水平,采用多途径的方案解决地面无条件设置冷却塔的难题,引入多方协同的冷却塔景观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997.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是中心城和新城以及新城之间的快速联系,主要服务于通勤客流,因此在前期研究过程中,全线设站在满足沿线的客流需求之外,还应满足主要区域之间的通达时间要求。在具体确定设站间距时,首先应结合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车站直接吸引范围内的规划人口和岗位数量,并参考预测客流量,同时考虑与其他轨道交通换乘,明确各个车站的设置必要性,之后按照较高的设计速度计算重点区域间的旅行时间。若结果无法达到时间目标要求,可以经过经济技术比选后,在有条件的车站设置配线,通过灵活的运营组织满足快速通达要求,否则就需要考虑减少设站。  相似文献   
998.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航道桥斜拉索减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福斯(Foss)迭代法求解设置黏性剪切阻尼器(VSD)减振拉索的振动方程,得到复特征值和对数衰减率。以对数衰减率大于等于0.03为目标函数,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航道桥斜拉索减振用VSD进行优化设计,并对安装VSD的减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减振拉索的每阶模态均有对应的VSD最优插板面积,高阶模态的最优插板面积小于低阶模态,高阶模态的对数衰减率受插板面积的影响比低阶模态大;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条件下插板面积大于150cm2时便可有效抑制斜拉索的各种风致振动;高阶模态的最大对数衰减率所对应的温度高于低模态最大对数衰减率所对应的温度,低温时低阶模态的对数衰减率大于高阶模态的对数衰减率,温度较高时高阶模态的对数衰减率大于低阶模态的对数衰减率。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航道桥斜拉索安装VSD后,对数衰减率从0.015~0.0196提高到0.03~0.11,有效地减小了斜拉索的各种风致振动,达到了减振效果及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999.
以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对穿越海域风化槽段施工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进行数值计算,研究不同施工阶段隧道围岩位移场和渗流场分布规律及支护结构的受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的渗流作用对海底隧道的围岩变形影响很大,引起较大范围的海床沉降;超前导洞开挖对围岩渗流场的影响作用最为直接和明显,且由渗流引起的海底隧道围岩变形在向上传递过程中折减较小;海底隧道洞周变形和海床沉降主要集中在两侧导洞下部和中部核心土上部开挖过程中;海水水位变化对海床沉降、拱顶沉降、拱底回弹量及围岩塑性区分布范围均有一定影响;注浆圈加固效果直接影响海底隧道开挖后围岩位移场和渗流场的分布,且注浆加固区厚度及渗透系数存在1个经济合理值;海底隧道拱腰横向支撑节点的应力集中较大,出现较大的塑性破坏区;海底隧道支护结构受力分为3个阶段,且拱脚、横支撑支点处受力较大。  相似文献   
1000.
以现场实测轮轨力为样本,利用参数假设检验方法,确定轮轨力幅值和频率特征,进而根据轮轨力分布特征编制荷载谱。建立轨道结构的多跨连续梁模型,分析群载作用下钢轨受力情况,确定最大弯曲应力所在位置;利用子模型技术,取最大弯曲应力所处的一跨钢轨为研究对象,建立子模型,分析不同幅值下轮轨接触斑内局部应力情况。根据临界平面法思想,建立随机轮轨力作用下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寿命预测模型。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表明:在一定速度范围内,轮轨力符合正态分布;根据随机轮轨力作用下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寿命预测模型,预测U75V钢轨通过约560万吨总重时轨面萌生裂纹,与现场观察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