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4篇
  免费   45篇
公路运输   336篇
综合类   391篇
水路运输   405篇
铁路运输   265篇
综合运输   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01.
It has been a focus of debate for a large time on construction methods for large-span loess tunnel.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method has much effect on stability of tunnel and construction schedul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surrounding rock are quite complex. Associating with the large-span loess tunnel of Zhengzhou—Xi’an high-speed passenger rail line in China, large scale model test with geometric proportion 1:20 is applied to study on dynamic mechanical behavior of various construction methods. They include full-face excavation with support and no support, and benching method with support. It is found that pre-deformation and stress accumulation take place ahead of working face. The effects of three construction methods are further studied,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tunnel displacement and stress changes. It is revealed that benching method transfers load to an unexcavated area, limits horizontal deformation, reduces stress concentration effectively, lengthens the distance between location of peak for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working face, and consequently increases stability. The model test results not only supply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determination of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method, but also can act as reference for similar tunnel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02.
间歇性泡水对砂岩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现场采样和三轴试验,以工程中较常见的砂岩为例,设计了不同泡水次数,对砂岩进行了间歇性泡水试验和力学指标测试.通过对天然状态和不同泡水次数下砂岩力学指标的比较分析,研究了间歇性泡水前后砂岩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间歇性泡水次数的增加,砂岩的抗压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都呈下降趋势,其变化规律基本符合指数分...  相似文献   
103.
从集料的加工特性来分析针片状颗粒产生的原因,以及针片状颗粒含量对沥青混合料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影响,主要从集料压碎值、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针片状颗粒含量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比较大,针片状颗粒容易断裂、混合料不容易压实、骨架结构的抗车辙能力下降、水稳性下降,因此应该严格控制针片状颗粒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4.
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烨 《交通标准化》2011,(3):150-153
从集料的加工特性来分析针片状颗粒产生的原因,以及针片状颗粒含量对沥青混合料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影响,主要从集料压碎值、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针片状颗粒含量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比较大,针片状颗粒容易断裂、混合料不容易压实、骨架结构的抗车辙能力下降、水稳性下降,因此应该严格控制针片状颗粒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5.
预测平均电流控制PFC Boost变换电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基于PFC Boost变换电路的预测平均电流控制方法,通过推导得出了预测平均电流控制策略的控制方程式.并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对预测平均电流控制型PFC Boost变换器进行了建模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预测平均电流控制型PFC Boost变换器具有控制电路简单可靠、输入功率因数高、抗干扰能力强、电流谐波失真小等...  相似文献   
106.
王野 《港口装卸》2011,(2):48-48
为满足用户对叉车功能的要求,我们开发了一种能够同时进行叉移和侧移的装置——侧移移的装置——侧移式链条调距叉升降架,其结构组成见图1。图中,起升架3与调距叉体4通过叉架轴1连接,侧移油缸5两端分别固定在起升架3和调距叉体4上,  相似文献   
107.
借助水流动力条件下弯道浅水区三维散体岩质滑坡涌浪模型试验系统,研究水流动力条件下滑坡涌浪的初始涌浪基本特征和首浪高度的确定方法。根据物理模型试验观测资料,统计计算得到初始涌浪的最大波高、最大周期、有效波高、有效周期及波陡特征值;分析滑坡倾角、滑坡方量、河道水深、水流流速对首浪高度的影响;采用无量纲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给出首浪高度的计算公式。采用长江新滩滑坡涌浪实测资料,将本文给出的首浪高度计算公式与Noda公式、Slingerland公式、潘家铮公式、殷坤龙公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公式进行对比,表明本文公式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差最小。  相似文献   
108.
多功能车辆总线MVB (multiple vehicle bus)用于传输重要的列车运行控制指令和监视信息,准确地诊断MVB网络故障是列车智能运维的基础,为此,提出一种将主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相结合的MVB网络故障诊断方法. 该方法采用堆叠去噪自编码器自动提取MVB信号物理波形特征,并将该特征用于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来实现MVB网络故障模式分类;基于不确定性和可信度的高效主动学习方法,可解决实际应用中标记样本不足和人工标记成本高昂的问题,使用少量标记训练样本就能得到高性能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实验结果表明:为达到90%以上分类准确率,所提方法只需要600个标记训练样本,小于随机采样方法所需标记训练样本数的2 800个;在相同标记训练样本数下,所提方法在3种性能指标下均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09.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道路网络的扩大建设以及机动车的大幅增加,机动车的噪声和尾气排放对城市环境产生较大的压力.城市道路机动车的实时排放空气污染监测及预警的需求越来越受到社会、城市管理及环境管理等部门的关注.文章首先提出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和需求描述,并进一步提出系统技术方案,通过海量数据快速处理的解决方案,建立一套由实时交通信息处理分析子系统、道路实时排放清单动态测算子系统、基于道路污染物空气质量预测子系统、机动车空气污染预警处理子系统、机动车实时空气污染预警应用展示子系统等5个子系统组成的机动车实时排放空气污染预警系统,最终通过界面展示系统的各项功能.系统已研发实现并实施和运行,对环境监测和预警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0.
分析SS7E型机车运行途中发生跳主断故障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