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4篇
  免费   99篇
公路运输   426篇
综合类   531篇
水路运输   406篇
铁路运输   308篇
综合运输   5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Distributed information systems require complex access control which depends upon attributes of protected data and access policies. Traditionally, to enforce the access control, a file server is used to store all data and act as a reference to check the user. Apparently, the drawback of this system is that the security is based on the file server and the data are stored in plaintext. Attribute-based encryption (ABE) is introduced first by Sahai and Waters and can enable an access control mechanism over encrypted data by specifying the users’ attributes. According to this mechanism, even though the file server is compromised, we can still keep the security of the data. Besides the access control, user may be deprived of the ability in some situation, for example paying TV. More previous ABE constructions are proven secure in the selective model of security that attacker must announce the target he intends to attack before seeing the public parameters. And few of previous ABE constructions realize revocation of the users’ key.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BE scheme that supports revocation and has full security in adaptive model. We adapt the dual system encryption technique recently introduced by Waters to ABE to realize full security.  相似文献   
102.
轻型车制动磨损颗粒物排放与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欧研究显示,传统动力下LDV(Light Duty Vehicle,轻型车)制动磨损颗粒物的排放量为5~7 mg/km,此值高于国6b排放标准Ⅰ型试验PM(ParticulateMatter,颗粒物)限值。车辆技术配备是关键影响因素,制动能量回收可以显著降低PM排放数值,采用NAO(Non Asbestos Organic friction material,非石棉有机物混合纤维摩擦材料)技术相比少金属衬片配置的车辆其PM排放量会降低。虽然在2018年有关制动器衬片的标准规定了一部分危害身体健康的物质含量上限,但对人体危害显著的元素锑Sb却未在列,相关标准规范亟需补充。欧盟的测试方法已基本完成框架搭建和要素设定,预计2022年发布法规标准。在制动磨损测试中,速度循环、环境温度和冷却风设定对测量值有影响,分析WLTP-BrakeCycle(World Light-duty Vehicle Test Procedure-brake Cycle,全球轻型车测试规程-制动工况)是否符合我国轻型车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103.
为研究浆体流变特性对透水混凝土力学与透水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减水剂与增黏剂掺量的变化调配出5种不同流动度及6种不同塑性黏度的水泥浆体,并固定浆集比配置出对应的透水混凝土。采用光学显微镜图像分析透水混凝土中骨料颗粒表面浆体裹附层厚度,以水泥浆体的拉拔黏结强度表征浆体与骨料的黏结强度,在研究浆体流动度及塑性黏度对浆体拉拔黏结强度、骨料颗粒表面浆体包裹层厚度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浆体流变特性对透水混凝土抗压、抗折强度、空隙率以及透水系数的影响规律,揭示出浆体流动度与塑性黏度对透水混凝土力学与透水性能的作用原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浆体流动度及塑性黏度的增加,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而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则随着浆体流动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着浆体塑性黏度的增加逐渐增加;结合浆体流变性能对浆体自身拉拔黏结强度及骨料颗粒表面浆体包裹层厚度的影响发现,浆体流变特性主要通过影响浆体自身黏结特性而作用于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通过影响骨料颗粒表面浆体包裹层厚度及其分布状态而作用于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能;在进行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可以通过调控浆体的流变特性,达到兼顾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与透水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4.
鉴于国六大包温度高、传感器多的特点,从防止插错、精简线束种类、规避烤化风险的角度,以实测温度为依据,设计具有高可靠性的国六后处理线束。  相似文献   
105.
枢纽蓄水运用改变了坝下河段的水沙条件,其中径流过程的变化,改变了不同流量级水流的水动力条件和造床能力,输沙量的改变.是引发坝下游河床调整的关键.根据三峡和丹江口下游近坝河段实测资料,分析了相对窄深.低水分汊、两岸约束很强,以及低水分汊、两岸约束很弱等3种类型河段在蓄水以后冲淤调整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冲淤变化对航道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河段相对窄深时,河段冲刷主要为下切;当河段为相对宽浅的低水分汊河段且河岸约束较强时,蓄水以后的冲淤变化主要体现为江心洲潍的冲淤调整、汊道深泓高程差的冲淤调整,并引起主支汊分流比的调整:当河段为较为宽浅的低水分汊河段且河岸约束相对较弱时,则冲刷调整不仅限于分流比的调整,甚至会导致大的分汊格局的调整.无论如何调整,都有可能引起新的航道问题.  相似文献   
106.
为解决化学融雪剂腐蚀桥梁结构和污染环境的问题,提出桥面敷设加热电缆方式除冰雪技术方案,以30m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沥青混凝土桥面为分析对象,进行了瞬态热分析和稳态热分析,系统研究了在桥面加热升温和稳态融雪节段加热功率与环境温度和环境风速的关系。经分析可知桥面加热过程可分为滞后、升温和稳态三个阶段,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可为桥面敷设加热电缆除冰雪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7.
以单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为例,对汽车变速器齿轮非线性动力学建模及其动力学行为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随着齿轮副激励频率、载荷比、阻尼比等参数变化系统周期解结构的变化情况,相关方法和结论对于更好地掌握变速器齿轮动态特性,以及更好地对变速器进行NVH控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8.
1 运输企业发展物流服务的必要性 传统运输企业(指传统的采用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公司、储运企业、外运公司等)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会给运输企业的生存造成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09.
钱撼  蒋胜银  陈瑶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2):99-102,M0012
成都市宜居水岸工程市级示范段主要涉及由中心城区南河、浣花溪、干河、西郊河四条河道组成的区域水网,汇流条件复杂。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河岸生态化改造后的河道行洪情况。经分析表明,示范段生态化河堤行洪能力总体上可满足相应防洪标准,并对河堤生态化改造提出针对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0.
从多孔介质渗流力学角度出发,研究了水在混凝土中的渗流规律,通过试验测定了混凝土的渗透系数和启动压力梯度,并结合非Darcy渗流理论分析了水在混凝土内渗透深度和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渗透系数极低;水在渗透过程中存在一个平衡深度;隧道混凝土可以达到较高的抗渗等级,而抗渗等级法不适合评价高强混凝土.通过研究,提出抗收缩能力才应是防水混凝土的关键问题所在,并希望在今后的防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