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46篇
综合类   16篇
水路运输   8篇
铁路运输   3篇
综合运输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排气烟羽辐射是舰船红外辐射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排烟参数对红外辐射特征的影响对发展舰船隐身和反隐身技术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利用气体辐射逐线法模型求解含气体的辐射传递过程,计算得到不同排烟温度和流量条件下的红外辐射图像,并分析排烟参数对辐射亮度、光谱辐射强度和3~5μm波段的总辐射强度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排气烟羽在4.18和4.43μm处具有明显的强度峰值,而在4.26μm处具有明显的强度谷值。[结论]排气烟羽的红外辐射特征受排烟温度的影响较大,受排烟流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随着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行车设备使用与检修的矛盾日益突出。列车运行密度大、速度快,设备使用率高,给工电设备检修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一些影响设备使用的工电作业,如道岔转辙部位病害的整治临时要点很难,以至于设备病害不能及时得到整治,导致设备故障频繁发生,影响了铁路运输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用位移传感器实测发动机活塞在上止点附近的位移,确定上止点相位.如果直接根据活塞位移实测结果确定上止点相位,存在较大的偏差,而根据实测结果用二次拟合的方法确定则可以提高上止点相位的确定精度,并给出了相应的步骤.  相似文献   
14.
汽油机燃烧循环变动表征参数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阐述了循环变动对汽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的不利影响 ,进而研究其影响因素。用实测的汽油机相继若干循环的示功图 ,对用缸内压力参数表征循环变动的适应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5.
拱北隧道暗挖段开挖断面约337m2,在管幕-冻结复合帷幕作为超前支护下,进行多台阶分部开挖。原设计采用5台阶15部开挖工法,结合科研成果和现场可操作性,通过方案比选,对暗挖方案进行了优化,推荐采用5台阶14部竖撑方案,并采用台阶法进行开挖。本文利用数值分析软件对五台阶15分区方案,五台阶14分区斜撑方案,五台阶14部竖撑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各工况下隧道结构受力规律及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三种开挖方案均能满足结构安全要求,但五台阶14分区斜撑和竖撑方案更有利于机械化开挖施工;2)斜撑方案相对竖撑方案受力较大,且拼装难度大,精度要求高,施工安全性低;3)采用台阶法相对于侧壁导坑法,边脚部的初期支护变形更小,有利于冻土与管幕的协同变形,提高复合帷幕的封水安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道路设施也在不断的完善,高速公路的普及使得我国的交通运输更加的便利,新时期山区高速公路的大量修建更是使得偏远山区与平原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更加密切,频繁的贸易往来从而带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但于此同时面临着山区高速公路修建过程中环境保护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在新时期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施工与环境保护上的关注力度不断增加,已经形成了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18.
运用FLAC3D软件采用动力有限元法对高地震烈度下超大直径海底隧道地震响应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与单纯自重应力场作用下相比,地震作用会造成结构内力增大,拱顶及拱腰为其受力薄弱部位;②在重力及地震共同作用下,衬砌结构的拉应力主要出现在拱顶附近,最大拉应力超过C60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拱顶的衬砌管片可能出现局部脱落;③衬砌结构的最大受力和位移一般发生在地震2-6 s的时间段;④各关键点位置的位移、弯矩、剪力、轴力时程曲线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⑤隧道衬砌最大水平位移为3.6 cm,最大竖向位移为3.7 cm。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项目—广州至乐昌高速公路技术标准高、交通运营负荷重、交通量组成复杂的特点,从消除行车安全隐患的角度考虑,拟定了具有本项目特点的建筑限界。通过总结本项目隧道的设计经验,得出如下结论:①由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与《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对余宽C值的规定不一致,从就大不就小的原则考虑,隧道建筑限界的拟定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比较合理。②对于技术标准较高的高速公路,由于路基(或桥梁)横断面与隧道横断面存在突变,国内大部分隧道进洞口基本没有采取渐变处理,高速超车时存在汽车与左侧检修道相撞的安全隐患,从行车安全的角度出发,左侧余宽置于检修道下方的设置形式比较合理,有助于消除安全隐患。③由于采用左侧余宽置于检修道下方的设置形式,建筑限界需要加宽,净空断面相应增加4~5m~2,对隧道造价有一定影响。④当左侧余宽置于检修道下方时,检修道的宽度能否减小,须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公路隧道建设中主要的环境影响问题,以沪蓉西高速公路象鼻山隧道为依托工程,结合工程实例阐述公路隧道如何采取合理的勘察设计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公路隧道建设的环保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