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5篇
  免费   403篇
公路运输   2025篇
综合类   1811篇
水路运输   1839篇
铁路运输   1307篇
综合运输   276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379篇
  2020年   252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377篇
  2013年   413篇
  2012年   523篇
  2011年   667篇
  2010年   553篇
  2009年   536篇
  2008年   508篇
  2007年   569篇
  2006年   494篇
  2005年   382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针对不同基坑开挖方式对邻近桥梁桩基的影响,采用有限元建模分析法,对某二线船闸工程确定2种不同的开挖方案:方案1通过三级梯度以较大平均坡度方式开挖,方案2通过四级梯度以较缓坡度方式开挖。计算分析2种基坑开挖方式对跨线桥梁桩水平位移、拉应力及弯矩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坡度越陡的开挖方式其位移越大,拉应力在开挖16 m处达到峰值,同时方案2的弯矩值远小于方案1。成果完善了复杂船闸基坑工程施工领域的研究,对今后该领域的工程设计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于洋  黄维  刘鹏  时永鹏 《船舶》2021,32(1):111-119
石油公司国际海事论坛最新发布的《系泊设备指南(第四版)》,对系泊设备布置和船对船设备布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通过对相关新要求的梳理解读,并结合设计实例,分析了新要求对油船系泊设计的主要影响,相关研究内容可供后续类似船舶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83.
饶广龙  王波 《船舶》2021,32(3):47-53
该文通过某10000 m3、4500 m3和13800 m3等多型耙吸挖泥船,对比分析不同泥泵驱动模式及不同舱室布置的耙吸挖泥船典型淡水冷却设备分布、流量分布及其冷却系统配置情况,总结出影响耙吸挖泥船冷却系统设计的多个要素,包括泥舱型式、泥泵驱动方式,泥泵舱布置等,并针对性地给出耙吸挖泥船冷却系统的设计思路流程,对今后该类型船舶的冷却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与指导,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4.
针对在长周期波海域码头前期设计阶段如何通过数值模拟改进平面布置、减小影响的问题进行研究。采用WW3海浪模型、MIKE21SW模块以及MIKE21BW模块对长周期波进行较为全面的模拟,并根据实测资料进行验证。模拟步骤可作为长周期波波浪模拟的一般操作流程。为了更好地揭示长周期波对船舶的响应影响,将综合波分离为短波要素(<30 s)和长波要素(≥30 s),并将Hs<0.3 m作为初步判断标准。得出结论:码头布置需扩大掩护范围以阻挡长周期波主浪向,同时尽量缩减口门尺寸以降低长周期波输入能量进而降低港内波高。  相似文献   
85.
对广州地铁4号线列车无法实现无人自动折返驾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相关控制电路的改造方法,解决了广州地铁4号线列车终点站无法实现无人自动折返驾驶的技术难题,提高了列车在终点站的折返能力。  相似文献   
86.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结束阶段,末班车在路网换乘站内能否实现合理地衔接,最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客运服务以及科学高效的运营秩序。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特点,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末班车衔接编制的原则。从站间列车运行时间约束、线间列车换乘衔接、末班列车线间衔接目标等角度,研究了轨道交通网络末班车衔接优化量化方法,建立了网络末班列车衔接优化模型。以北京轨道交通城区1号线、2号线和5号线局部路网为实例,编制了网络末班列车的优化时刻表。算例结果表明,模型及其优化算法可行,对路网运输计划编制工作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7.
基于某型号城际轨道交通车辆头车建立客室及空调通风系统风道的三维几何模型,采用多面体网格离散计算域和流量进出口边界,将SIMPLE算法与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相结合,进行送风道的仿真优化及试验验证,以完成客室空间三维全流场仿真计算。研究表明,合适开孔率的孔板通过调节孔板位置对调节送风均匀性效果显著。通过对客室空间气流组织分布以及典型截面压力场和温度场的仿真分析表明,头车客室空间内的流场及温度场分布整体较均匀,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8.
以徐州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车辆段基坑开挖施工为工程背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下卧地铁隧道的卸荷回弹变形进行动态再评估;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基坑施工对下卧地铁隧道的工程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控制了地铁隧道的上浮变形,确保了基坑及下卧地铁隧道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89.
北京地铁六里桥站为9号线与10号线的换乘站,具有站型结构复杂、外埠乘客多的特点。结合站型及乘客特点对车站导向标志进行优化设计,综合利用灯箱、地贴、墙贴等多种形式,建立连续式的标志导向系统,并创新设计了多维立体灯箱,提高了标志的可视性。根据实施效果,该设计显著提高了标志的系统性、连续性及实用性,有利于实现车站高效的进出站及换乘组织。  相似文献   
90.
以某型号地铁车辆不锈钢车体侧墙内板为例,利用Autoform有限元软件,分析了润滑方式、拉延筋、压边力和模具间隙等对不锈钢侧墙内板拉延成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聚氟乙烯薄膜作为润滑介质垫在不锈钢板与凸凹模、压料板之间,能够显著改善侧墙内板的成形性,改善拉裂缺陷。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匹配参数的优化组合,可进一步对拉延不足和拉裂缺陷协调控制。优化组合的参数设置为:拉延筋系数0.35、压边力300 kN和单边模具间隙1.20 mm。基于该模拟优化参数进行了模具设计和成形试验,得到了合格的试验件,验证了模拟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