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2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2274篇
综合类   130篇
水路运输   32篇
铁路运输   98篇
综合运输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9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试验中发现在工况和调整参数不变情况下,各个循环间的平均指示压力存在很大差异。利用Simulink分析了汽油机不同试验点2000个工作循环中平均最大指示压力对应瞬时放热过程。在其他参数都相同的条件下,点火提前角增大,瞬时放热开始点提前,且放热过程对称。在此基础上又利用Simulink建立了瞬时放热公式,并对气缸内压力进行预测建模,预测出的气缸压力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92.
车用加热器降低汽油机冷起动排放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液体燃油加热器对车用电喷汽油发动机冷却液进行预热,进行了机动车低温冷起动过程的排放试验研究。台架试验证明:加热器可大幅度降低发动机低温冷起动阶段的排放。经燃油加热器预热后,按欧Ⅲ标准,前两个15工况循环下的累积排放量在不经催化转化器时,HC降低了31.4%,CO下降2.8%,NOx下降59.5%。燃油加热器自身的累积排放量HC为原机的3.1%,CO为4.6%,而NOx仅为原机的1.8%。试验中还对同时利用燃油加热器排温预热起燃催化转化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3.
基于神经网络的车用汽油机过渡工况空燃比辨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HL495Q电喷汽油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空燃比辨识方法,比较了不同拓扑结构的神经网络对空燃比辨识精度的影响,得到了一种最优的空燃比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空燃比模型能高精度地逼近空燃比的实际动态过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  相似文献   
94.
通过建立的气缸盖、机体和冷却水耦合计算模型,使用直接耦合法,利用CFD软件计算了机体温度场。计算结果显示,将汽油机原有的2气门配气机构改为4气门后,随着热负荷的加大,机体最高温度升高了22.1℃。并以此温度场为边界条件,利用FEA软件计算了机体热应力和热变形。结果表明,在只有热负荷作用时,改型后机体受到的最大热应力由51.0 MPa增加到60.2 MPa,最大热变形由0.27 mm增加到0.37 mm。  相似文献   
95.
汽油机过渡工况进气流量的神经网络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气流量的精确测量是车用汽油机空燃比精确控制的基础,发动机工作在过渡工况时,因进气状态变化,空气流量传感器的滞后响应影响了过渡工况空燃比的控制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汽油机过渡工况各种参数信息融合的过渡工况进气流量预测方法,分析了影响汽油机过渡工况进气流量的各种工况参数,提取了特征参数并建立了BP神经网络信息融合预测模型。对车用汽油机加减速工况试验数据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实时地预测汽油机过渡工况的进气流量,同时能够消除空气流量传感器的滞后特性。  相似文献   
96.
97.
98.
本文简要论述了内燃机缸内传热研究的重要意义,系统综述了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现状,并对已有传热实验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进行分类和评述。  相似文献   
99.
主军  黄英 《汽车工程》1996,18(5):263-269
本文研制和开发一种能实现多点燃油顺序喷射的电控系统,系统以80C552为控制单元ECU的主芯片。根据进气绝对压力和转速,采用速度密度法间接测量进气量,试验表明,配用该系统后,与原机相比,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有明显改善,本文较为详尽地论述了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及顺序喷射的实现方法,并给出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