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1篇
  免费   173篇
公路运输   2121篇
综合类   2527篇
水路运输   109篇
铁路运输   56篇
综合运输   17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355篇
  2012年   433篇
  2011年   518篇
  2010年   449篇
  2009年   395篇
  2008年   464篇
  2007年   512篇
  2006年   444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探讨沥青路面局部渗水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武汉市汉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出现的局部渗水现象,分析沥青路面产生局部渗水的原因及处理的必要性,提出对沥青路面局部渗水的处理原则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2.
海上油田生产随着节能减排要求的提高,油田生产过程中的伴生气通过火炬排放的方式已不可取。详细介绍了伴生气去重烃化处理的技术过程。针对海上采油平台的特殊工况,提出了利用伴生气作为燃料的主机系统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3.
针对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在辽宁省不同地区选取了典型路面进行调研,通过大量的调研数据分析了沥青路面产生反射裂缝的原因,提出了抑制半刚性沥青路面产生裂缝的工程措施,对提高我省沥青路面的抗裂性能及工程的具体实施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4.
橡胶沥青是一种新型的筑路材料,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且有利于环保。对橡胶沥青AR-AC-16C混合料在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路用性能检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橡胶沥青在阿喀高速公路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介绍,为新疆地区橡胶沥青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基于驾驶人的视觉惰性、视觉警示频率和感觉特性,分析了突起路标的视觉警示作用,确定了突起路标的闪现频率,计算与修正了突起路标的初始间隔。应用ADAMS/Car仿真软件模块,建立了道路、车辆和突起路标模型,将车型设置为大型车和小型车,大型车的车速设置为60、80、100km·h-1,小型车的车速设置为80、100、120km·h-1,大型车和小型车的方向盘转角均设置为1°、3°、5°。分别对提出的12m间隔与现行规范推荐的15m间隔各进行243次仿真,分析振动警示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在12m间隔下,平均碾压率为93.1%,小型车和大型车对应的平均警示率分别为41.7%和5.6%;在15m间隔下,平均碾压率为93.7%,小型车和大型车对应的平均警示率分别为33.3%和28.9%;12、15m间隔对小型车都具有较好的振动警示效果,15m间隔对大型车的振动警示效果更好。当高速公路夜间交通流较大或需要加大交通设施的夜间安全效果时,可选12m间隔提供良好的视觉连续性和视觉警示效果;考虑施工维护的方便性和经济性或者大型车比例较大时,可选择15m间隔。  相似文献   
76.
纤维材料作为混凝土的一种外加剂,可以提高混合料生产的稳定性和施工的和易性,同时可以增加成型路面的强度,特别是在SMA沥青路面中大量使用。而文中选择了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13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掺量的木质纤维,在马歇尔试验方法基础上确定各自的最佳油石比。并进一步分析纤维掺量对各自最佳油石比中体积参数的影响,旨在为高性能沥青路面级配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对沥青路面常见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路面结构设计、厚度设计、配合比设计及路面现场施工等方面提出提高路面质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8.
热再生养护是一种非常适合我国公路养护需要的新技术,能快速修补沥青路面病害,并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9.
刘伟 《交通标准化》2014,(10):80-82,86
近年来我国公路修筑技术有了很大提升,然而随着现行行业标准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的日益完善,对路面基层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在我国高等级公路的施工中,二灰碎石基层是普遍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二灰碎石基层属于半刚性路面,因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整体性能以及承载力高、耐久性好、强度高、造价较低、材料易选、易于施工等优点被广泛应用.鉴于此,对二灰碎石基层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其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PurposeIn Hot Mix Asphalt (HMA) overlays, the existing cracks in the underlying pavements can propagate upward to the new added overlay and may cause Reflective Cracks (RC). These cracks allow water infiltration to the underlying layers and causes further moisture damage as well as weakening the unbound layers. Over the years, several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mitigating the RCs.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reflective cracking mitigation methods and develop a methodology for the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mitigation technique. The developed model is then applied to a case study in the state of Florida.MethodTo accomplish this goal, a nationwide literature review was conduct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rrent in practice methods in the United States. Moreover, a life cycle cost analysis (LCCA) in five different road types was performed to find the annuity of roadway rehabilitation for each of the mitigation methods. The uncertainty in the LCCA results is represented using Exploratory Modeling and Analysis (EMA) method. Then through a Multi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MCDM) model, a stochastic optimiz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to find the appropriate reflective cracking mitigation solution under Florida’s climate and road conditions, based on different cost and performance weights.ResultsBased on the available data for the state of Florida, the LCCA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nnuity of maintaining the roadway with Fabrics and ISAC are lower compared to other methods. However, the results of stochastic optimization model reveal that while looking at the performance and cost at the same time, different methods would be more feasible. For instance, while the cost of the used method does not matter at all and only performance matters, STRATA® is more probable to be the appropriate mitigation technique.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critical for decision mak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ost cost-effective mitigation technique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