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6篇
公路运输   67篇
综合类   49篇
水路运输   8篇
铁路运输   5篇
综合运输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瞬态动力学加载方法,模拟冲击压路机破裂稳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冲压效果,探讨冲压荷载作用下土基中的应力传递规律和沉降变形.结果表明:在土基顶面以下5 m深度处由冲压荷载引起的土基竖向应力和位移均接近于0,冲压荷载的影响深度不超过5 m;冲压荷载作用下路基的工作区为2.25 m深度范围内,埋深超过2.25 m的构造物理论上不受冲压荷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针对季节性冰冻地区路基土回弹模量的变化,通过室内试槽土基回弹模量试验,对相同状态下的土体分别进行了室内试槽土基刚性承载板和无侧限圆柱形试件回弹模量试验,建立了无侧限圆柱形试件与试槽土基承载板试验回弹模量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进行大量的季节性冰冻地区冻融循环作用下,无侧限圆柱形试件抗压回弹模量换算为试槽土基承载板试验回弹模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3.
结合刚果(布)2号公路工程的现场承载板试验和贝克曼梁弯沉试验研究了压实度、稠度、弯沉值与土基回弹模量E0的变化规律,得出了土基回弹模量E0与稠度和压实度、土基回弹模量E0与弯沉的经验关系式,并将现场实测的土基回弹模量值与查表法得出的值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刚果(布)北部地区的土基回弹模量E0推荐值。  相似文献   
24.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土基回弹模量反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层状弹性理论构建路表弯沉值与结构层参数之间的数据库,并以该数据库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土基回弹模量的预测。理论与实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土基回弹模量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为准确、快速地评价土基的承载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对陕西公路土基强度控制指标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陕西公路试验段为依托,通过CBR值和承载板试验,提出了现场CBR、压实度K和现场承载板模量E0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含水量为标准,建立了现场、室内强度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从而实现道路全过程土基强度控制的客观与统一,这对于工程中采用合理的土基强度控制指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6.
27.
土基回弹模量三种测试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土基回弹模量三种主要的测试方法,即静载贝克曼梁法、动载落锤式弯沉仪法和承载板法,并通过现场的测试结果分析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三种测试方法在相同的测试状况下,弯沉测定值之间都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换算。  相似文献   
28.
分析西部地区县乡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设计参数的敏感性.通过对路基路面设计参数(结构层厚度和材料模量)的变化对路基路面工作状态影响的研究,得到路面结构强度随各结构层设计参数变化规律,确定路面结构的敏感性层位,推荐出设计参数的建议值,为县乡公路土基强度等级划分及路基路面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9.
通过新疆地区低液限粉土路基的室内杠杆承载板法试验,分析了影响土基回弹模量E0的主要因素:压实度K、含水率ρ、细粒土粉粘粒组成等,并总结回弹模量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规律及相关关系。先考虑单一因素对于不同土质的土,当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时其压实度与回弹模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当压实度一定时其回弹模量与含水率之间用乘幂函数回归也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合考虑压实度和含水率来回归分析回弹模量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单一考虑时是一致的,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0.
对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在不同层间接触条件下的力学响应分布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层间接触条件由完全光滑变为完全连续时,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力学响应分布发生明显变化;相比层间光滑条件,层间连续条件下复合式基层路面具有较明显的力学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