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45篇
综合类   118篇
水路运输   43篇
铁路运输   27篇
综合运输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教书育人”是教育领域内的一个古老面又时兴的命题。言其古老,是因为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充分注意到教育功能这一基本定向,且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尤其是中国传统教育更是以“智”与“德”的合一性为突出特色,以至于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影响着几千年来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2.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茅盾文学奖作品的英译与布克文学奖作品的汉译进行比较研究,结合世界文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和理念,探讨茅盾文学奖外译所涉及的跨文化交流的诸多因素,通过分析评奖委员会、作者、译者、出版社与评论者五方在作品翻译、出版与接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对于茅盾文学奖作品的英译与接受,本文认为各方应该在已有观念和角度的基础上结合其译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在远观的视野下,发挥合作力作用,让诸多复杂因素合力推进英文读者对茅盾文学奖英译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深度,以提高文化传播的效度,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内核、中国社会现实与现状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进而促进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14.
影视文学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深远,其生活模仿性、趣味性、雅俗共赏性、劝勉启示性、前卫性等特性是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原因所在。影视文学的多样内容类型诱导大学生价值观悄然发生改变,这种影响大部分是负面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急需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校正,促使其价值观发生积极转变。  相似文献   
15.
马尔蒂尼 《摩托车》2011,(10):64-65
在平定北方后,曹操亲提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和刘备决战,意图一统中华。是夜,明月皎洁,曹操在大江之上摆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自此,"横槊赋诗"这一典故即告出世。在此,我们且不论"横槊赋诗"的文学色彩,也不评价这位一代权臣的所作所为,只需想象此情此景下的气  相似文献   
16.
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在与第一代和第二代日裔移民作家作品中的主题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探析了当今英国文坛重要作家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国际化主题,指出其作品中超越族裔的全球化思想,并尝试讨论少数族裔文学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新变化,即作品主题由关注传统的少数族裔族群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向关注人类共性,追求文学作品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17.
你们从浓烟烈火中走来, 肩负着受灾人们的期待, 你们舍生忘死抢救群众, 你们所向披靡征服火灾, 你们的眼里为什么常常含着泪水。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主义文学原理是外国文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出发,深入讨论如何构建现实主义文学原理新体系。本文首先回答了现实主义文学原理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然后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溯源和甄别现实、摹仿、真实、虚构等基本概念,指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主要沿认知、审美、情动、跨媒介等路径展开,由此形成了相应的批评范式。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在世界各地的新发展也是本文考察的内容,尤其强调了中国批评家和作家对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贡献。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应以优秀作家现实主义创作实践为基础,批判性继承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思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9.
就爱那片红     
近了、近了、更近了 背着行囊、带着激情、启程 终于踏进那片朝思暮想的红 于是爱在其中 警笛的嘶鸣 飘然闪过的战车  相似文献   
20.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推出“著名作家高端访谈”栏目,本期访谈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京大学名誉教授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围绕作家个人创作经历、文学与世界的关系、世界文学与跨文化实践等问题展开。回顾自身创作经历,勒克莱齐奥教授强调文学创作的“当代性”,认为任何时期的作品都承载着作者与读者所创造的共同价值,成为其所处时代的见证。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打破规则的越界行为至关重要,但这种越界如果仅以美学为导向,则可能落入僵化的窠臼。勒克莱齐奥欣赏开放的作品,认为这些作品提供了与他者交流的可能。文学是跨文化的例证,跨文化是推动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勒克莱齐奥作品的重要主题。勒克莱齐奥反对世界文学的等级划分,倡导践行“非线性”艺术史观,指出面对当今时代,跨文化与跨学科必将在塑造一种全新人文主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