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2篇
  免费   135篇
公路运输   1052篇
综合类   700篇
水路运输   448篇
铁路运输   371篇
综合运输   6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钢桥桥面沥青铺装层直道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钢桥模型上进行了6种沥青混合料铺装层直道疲劳试验和高温车辙试验,研究了重复加载过程中应变变化规律,分析了桥面铺装层疲劳开裂性能,比较了各方案高温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92.
传统的内孔翻边工艺,未能充分挖掘金属板材自身的应变裕度。笔者曾沿用这一工艺,对本文所涉及的驾驶员门外板窗口进行模拟翻边,未能成功,后利用板料双拉成型原理,用一种新的成型工艺,在不改变零件设计的情况下使窗口一次成型。  相似文献   
93.
预应力曲线箱梁和异形箱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曲线箱梁和异形箱梁的静力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作过大量的研究 ,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实际设计工作中 ,运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为此本文在综合前人已取得经验下 ,针对桥梁结构设计中分析曲线箱梁、异形箱梁 ,经常遇到的难题进行了研究 ,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 ,编制了等参元空间分析程序。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实桥试验 ,验证了本文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本文的研究工作更准确描述了箱梁的荷载响应 ,为设计人员提供直观的设计依据。对曲线箱梁和异形箱梁受力特性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4.
“双控”技术在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中的应力控制技术和理论伸长值的准确实用计算方法,通过理论伸长值与实测伸长值的比较分析,判断桥梁预加应力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5.
通过15根单调荷载和11根低周重复荷载作用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探讨了综合配筋指标、跨高比、荷载作用方式对预应力筋应力增量和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建立了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与综合配筋指标,混凝土相对受压区高度与综合配筋指标的关系式,对受压区混凝土应力等效模式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两种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正藿面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6.
轴向荷载作用下桩的位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华  朱灿 《国外公路》2000,20(4):26-29
从桩的位移出发以土体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为基础,对Randolph&Wroth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桩在轴向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公式,通过与试验结果比较,修正模型与实际情况吻合理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97.
软土的卸荷应力—应变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模拟盾构法隧道掘进过程和基坑工程中土体的尖力径,对上海地区三种典型的软土进行了一系列的应力路径试验,对软土的卸荷应力-应变特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发现软土的卸尖力-应变送系与应力路径密切相关,卸荷应力=-应变曲线为双曲线形式。  相似文献   
98.
99.
100.
周履 《世界桥梁》2001,(1):28-34
试图说明"极限分析"为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极限状态设计和评估提供了一种简单、合理而通用的基础.描写了极限分析的静力和动力方法以及它们在混凝土梁、框架、板、壳体结构中的应用.此外还提供了包括最近发展的受拉弦和开裂薄模两种模型在内的补充变形考虑.指出了未裂及已裂反应分析的意义,并强调适当的教育和规范修订是更好地利用由极限分析所提供的潜在优势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