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3篇
公路运输   106篇
综合类   36篇
水路运输   26篇
铁路运输   45篇
综合运输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研究目的:为明确震后隧道破坏特征,提出合理的高烈度地震区铁路隧道震害整治技术,依托兰新第二双线大梁隧道震后整治工程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现场调研探查大梁隧道震后灾害特征,根据物探、钻探情况及现场收集资料,综合评价震损破坏等级,针对隧道震害损坏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整治技术措施,结合现场试验及实施情况,明确技术措施应用效果,为后续类似工程及隧道抗震设计提供借鉴。研究结论:(1)隧道震后出口段地表裂缝以拉张或挤压特征呈羽状展布,裂缝有明显错台现象;(2)隧道结构破坏受断层影响呈明显空间依赖性,特征效应突出,进口和出口段结构分别向右上方和左下方偏移,断层核心区结构错动、变形破坏严重;(3)地面裂缝可采用分层夯填水泥改良土和灌注砂浆结合的方法处理,针对Ⅴ级、Ⅳ级和Ⅲ级及以下破坏段,分别提出“大刚度圆形衬砌+大预留变形量+减震消能层+节段设计”、“格栅钢架+C40模筑混凝土”和“裂缝封闭+基底注浆”的综合整治方案;(4)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隧道全段二衬位移稳定,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以非对称性受力为主要特点,但整体受力较小,证明了支护方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22.
目前,铁路系统由于在地震发生后不能快速得到地震烈度破坏信息,只能通过安排全线人工巡检的方式来确定线路受损情况,耗时长、效率低,严重干扰了铁路的正常运输次序。提出一种基于实测波形的地震烈度信息快速确定算法,并对地震信息在铁路上的应用技术进行研究,该算法可在地震发生后快速计算烈度信息并自动生成局管范围内线路巡检建议。试验结果证明:该算法耗时小,产出也较为精确,能在19s产出断层长度与走向,其结果与震后调查烈度分布基本一致;设计的地震动参数信息处理软件能计算地震烈度影响铁路范围,实时向铁路运维人员提供烈度及巡检建议,便于运维人员快速掌握灾情,制定巡检策略,有针对性地巡检线路,节省了震后恢复时间,提高了铁路运输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23.
为研究超高烈度区中小跨径桥梁抗震设计特点,以康新高速康定过境段互通和主线桥梁设计为工程背景,对非规则桥梁提出了多种抗震设计方案,运用了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比了常规混凝土与钢结构、下部圆柱墩与空心方墩,减隔震设计与延性设计对抗震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在超高烈度区,采用钢结构梁可以有效减小地震效应;从优化下部墩柱、系梁、盖梁自重等细部构造出发,可得到更卓越的抗震性能;在墩高较高时,减隔震设计方案不一定最合理,设计时需进行减隔震与延性设计方案对比。  相似文献   
224.
盾构隧道主体结构通常采用装配式管片衬砌,在面临灾害作用时其力学行为复杂,易受灾害影响且修复困难,亟需进行韧性设计以提升其应灾能力。鉴于此,针对盾构隧道结构特征和灾害特点,提出了盾构隧道结构韧性设计的理念,综合考虑盾构隧道结构韧性设防类别、工作状态、灾害损失、经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因素,提出了盾构隧道结构韧性设计的设防目标,明确了其韧性极限状态;在此基础上,从结构冗余性、鲁棒性、可恢复性、经济性4个方面建立了盾构隧道结构韧性设计指标体系,并考虑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从“强度”、“变形”和“裂缝控制”3个角度细化了盾构隧道结构的冗余性、鲁棒性指标,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程,构建了韧性设计功能函数和基于可靠性的分项系数校准流程,建立了“设计+评价”的盾构隧道结构韧性设计方法,可为隧道结构韧性设计与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25.
为探究高烈度地区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规律,首先以贵州某高烈度地区大跨度连续刚构桥为研究背景,基于Midas Civil 2019建立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并探究了该桥的结构自振特性;其次基于该桥场地条件,结合相关规范给出了目标反应谱和人工合成地震波;最后给出了反应谱和时程分析计算结果,并做了详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保障强度和稳定性前提下,位于高烈度地区的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在纵向和横向上要有一定的约束释放,有助于结构变形吸收地震能量,进而减小地震破坏;反应谱计算工况下纵向位移和横向位移最大值分别为0.304 m和0.381 m,且与地震激励方向有关,竖向位移约为0.05 m,与地震激励方向关系不大;对比分析反应谱和时程分析计算结果可知,时程分析计算结果整体上要大于反应谱计算结果,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