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3篇
综合类   27篇
水路运输   241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基,以及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科协联合主办,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武汉航海学会、武汉造船工程学会、湖北省科技馆承办的“航海与舰船——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科普展览首展式于7月9日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42.
曹忠喜 《中国港口》2005,(7):9-10,8
郑和下西洋是历史上闻名中外的远航壮举,也是世界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大盛事。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有助于我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增进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友谊:扩大港口在社会上的影响,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相似文献   
43.
袁洁 《珠江水运》2006,25(5):63-64
"航海日"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法定活动日,但因其有着郑和辉煌的航海史作积淀,同时也顺应了当代航运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一出炉便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从纪念郑和航海的壮举和卓越精神、增强航运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对公众进行航运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外塑良好的国际航运形象四个方面,对"航海日"的功能作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44.
孙光圻  苏作靖 《水运管理》2012,34(8):29-32,38
2008年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在一次馆藏清理中,发现一幅收藏350余年从未问津且已损坏严重的我国明代彩色地图(见图1)。在美、加学者的建议下,牛津大学开始重视此图,花重金修复,并于2011年10月1日举行了首次公展。据悉,此图为17世纪英国律师兼东方学家约翰·雪尔登(John Selden)的私人收藏品,后于1659年捐给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在西方学界被命名为《雪尔登中国地图》(以下简称《明图》)。这幅明代古航海地图的复出在中国航海史学界引起学术轰动,对于明代航海史特别是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必将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
46.
47.
48.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大的洲际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航海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海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早了114年.郑和下西洋时的中国船舶制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由208艘帆船和27800人组成的中国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航海,经我国南海,沿印支半岛到南洋诸国,再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沿岸以及非洲东海岸,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辉煌奇迹.  相似文献   
49.
1984年4月,在古登州港(蓬莱水城)发现明朝紫檀木大料,上刻有“永乐十年”的铭文,表明为明朝永乐年间造船使用的舵杆。经紫檀木专家周默先生实地考证,紫檀木产地为印度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紧邻古代的古里国。古里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经常往来的抵达地,船队自然而然装载紫檀木返回中国。登州港紫檀木舵杆无疑与郑和下西洋船队带回的紫檀木有关。此外,紫檀木舵杆的发现表明明代造船选用了紫檀木、黄花梨木、铁力木等珍贵木材,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船队,有条件使用世界上最优质的木材造船,使其具有卓越的航海性能。  相似文献   
50.
蒋秋林 《摩托车》2013,(11):70-75
人类一直在探险,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探险。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无不在探险中得以发展,从郑和下西洋、玄奘取经到哥伦布发现新大路,其间无不充满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索。这不仅体现出人类不断探索的一种追求,更代表一种勇气与力量不竭的源泉。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善于开拓的民族,中华文化处处闪烁着悠久历史的光芒。前人留下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探险史上奠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