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篇
  免费   10篇
公路运输   41篇
综合类   60篇
水路运输   3篇
铁路运输   430篇
综合运输   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21.
为研究考虑加载历史的桥梁-多线轨道系统受力特性,通过推导考虑加载历史的线路纵向阻力迭代公式并以某(77+3×156.8+77) m系杆拱连续梁桥为例,建立考虑钢管混凝土拱、吊杆、梁体、桥墩、桩基、多线轨道的大跨度系杆拱连续梁桥一体化有限元模型,分析加载历史对系杆拱连续梁桥-轨道系统受力影响及结构检算结果。结果表明:代数求和算法计算钢轨应力峰值偏大61.9%,墩顶水平力偏大74.0%,考虑温度效应须同时对钢轨、梁体和拱施加温度荷载;挠曲工况下双线同向加载时墩顶水平力为1 058.2 kN,双线对向加载时墩顶扭矩为4 193.6 kN·m;计算温度制挠力时,代数求和算法计算钢轨应力较荷载步法偏大7%,墩顶水平力偏大8%~27%,设计不经济;代数求和算法计算墩顶扭矩与荷载步法最大偏差可达51.3%。  相似文献   
522.
BIM技术是实现铁路行业优质设计、高标准建设乃至智能运维的核心技术之一。铁路桥梁体量大,工程各阶段信息流通不畅,难以实现精细化、智能化建造的目标。针对现状情况,结合现有技术标准、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研究编制桥梁LID编码,并针对Revit系统开发属性添加插件,探索其在西康高铁桥梁工程设计、施工阶段中的应用价值,验证构件编码的适用性和先进性。结果表明:(1)首次建立一套适用于铁路桥梁信息模型的编码规则,为工程建造管理奠定了基础;(2)LID编码具有唯一性、可扩充性,满足工程建设不同阶段的使用需求;(3)自主开发的插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根本上解决了手动添加属性困难的现状;(4)附加LID编码的信息模型能够在项目多阶段实现共享流转,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523.
针对大跨度铁路桥梁线形控制存在的不足,依托杭台铁路(杭州—台州)椒江特大桥主跨480 m四线钢桁梁斜拉桥施工实践展开探讨。通过分析线形控制重点难点确定线形控制原则,采取主墩和桥塔预抬高施工控制、主梁安装桥面绝对坐标控制、斜拉索张拉施工控制、二期恒载加载与调索施工步序控制、调索精准控制等系列措施,指导钢梁架设及线形控制,最终成桥状态下轨道线形满足设计和安全运营要求。  相似文献   
524.
以朔黄重载铁路恢河特大桥为研究对象,分析重载铁路400 m小半径曲线地段线桥偏心超限问题并提出整治措施,进而研究线桥偏心整治效果和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整治后线桥偏心最大值由200 mm降低为70 mm,轨道、桥梁运营性能指标均显著改善;利用奇异谱分析理论建立恢河特大桥线桥偏心值演化趋势的预测模型,模型验证效果良好;线桥预测偏心发展规律与监测结果基本相同,两个月内线路中心线向曲线内侧发展2 mm左右,线桥偏心整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25.
为对铁路沿线风速提前进行预判,保障桥梁施工及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时的安全,提出基于深度自回归模型(DeepAR)的短期风速预测方法。采用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和西堠门大桥实测风速进行验证,并以包括小波包分解下的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混合模型(WPD-CNNLSTM-CNN)在内的4种模型作为点预测对比模型,以SimpleFeed-Forward、ARIMA、Random Walk模型进行置信度为50%与95%的区间预测作为对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点预测还是区间预测,DeepAR模型都能够在具有随机性、间歇性的短期风速序列中提取到特征信号并进行精度较高的预测,且相比于其他模型具有更好的准确性与泛化能力,可满足实际工程短期风速预测需求。  相似文献   
526.
为解决传统设计模式中资料分散、成果表现形式不直观,易造成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基于信息模型的铁路桥梁协同设计开展研究。通过研究协同设计平台应用及基于信息模型的协同信息传递方式,形成了应用协同设计平台和数字化设计软件开展桥梁设计的方法。提出应用基于公共数据环境的协同设计平台进行分层级资源配置、文件状态控制、标准化流程驱动的铁路桥梁设计项目管理方法,实现了对设计资源、过程、结果的全过程管理,保证了设计信息的有序、高效传递。提出规范专业间信息交互的数据格式,制定与线路、地质等相关专业的信息交互接口,开发桥梁数字化设计软件,利用接口获取其他专业信息模型中的数据,同时对外提供接口访问桥梁信息模型中的数据,实现了基于模型的设计信息高效传递和利用,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该铁路桥梁协同设计方法在兴保铁路信息模型设计中进行了应用,采用协同平台进行资源配置和流程管理,使流程清晰可视化、信息流转可追溯;数字化设计软件的应用,省掉了人工识别和填写资料步骤,辅助桥梁设计模型快速创建。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三维可视化检查分析,直观地暴露桥梁与周边环境及其他专业的衔接问题,降低了工程风险。  相似文献   
527.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综合了有粘结预应力结构性能优异、无粘结预应力施工简便的共同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针对铁路桥梁特点,对缓粘结预应力技术进行研究,为其在铁路桥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结合吴中城际铁路对缓粘结预应力体系的构造设计、合理参数、施工与验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缓粘结预应力摩阻损失与缓粘结粘合剂的稠度有较大关系,通常摩阻系数按照μ=0.12、k=0.006考虑;(2)缓粘结粘合剂快速固化的钢对钢拉伸剪切强度指标不宜小于15 MPa,以满足铁路桥梁的疲劳作用;(3)为保证缓凝粘合剂固化后的粘结锚固性能,须对缓粘结预应力筋护套肋高与肋槽参数指标进行严格要求。缓粘结预应力结构受力合理、耐久性好、施工简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28.
无砟轨道高速铁路斜拉桥跨度较大,常采用箱形断面主梁,在桥梁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涡激振动问题不可忽视。以阜淮高速铁路颍河斜拉桥为工程背景,对主梁断面绕流进行数值模拟以及流固耦合求解,研究主梁断面的气动力参数以及竖向涡振响应。针对可能出现的明显涡振进行气动优化,并分析涡振响应对列车行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3°和±5°五种攻角下主梁原始断面均出现了竖向涡振,最大竖向涡振振幅均较小;在+5°攻角下主梁原始断面出现明显的竖向涡振,在检修车轨道内侧加设导流板,可显著减小主梁断面的涡振响应;涡振时最大振幅对应列车行车安全性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529.
近断层地震往往给工程结构造成较大的破坏,现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对近断层、减隔震问题尚未考虑。以某近断层高烈度地震区铁路简支梁桥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国内外相关规范对近断层桥梁抗震的要求,提出相应的减隔震设计原则、设防标准。采用MIDAS软件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运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考虑近场地震特性,进行了基于双曲面球形减隔震、黏滞阻尼器减震以及新型回形钢阻尼减隔震支座的减隔震效果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铁路桥梁减隔震措施难以满足近断层桥梁抗震要求,回形钢阻尼减隔震支座具有位移大、阻尼力可调、养护维修少、安装方便等特点,对近断层高烈度地震区简支梁的减隔震设计适应性好。  相似文献   
530.
铁路桥梁设计具有环境关联性强、协作专业多、接口复杂等特性,设计时需要与多个专业主体密切配合,在开展三维设计过程中,需重视协同设计的理念。依托新建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高速铁路,在桥梁三维设计过程中,使用自主研发的桥梁数字化设计软件,通过协同平台进行流程管理,对新建成达万高速铁路桥梁进行BIM建模。搭建基础、桥墩、简支梁、连续梁、涵洞等常规构件库作为模板,根据桥梁设计过程中数据的识别与转换,快速批量导出常规桥梁模型,对特殊结构如斜拉桥、桥梁挡墙防护等通过手动建模方式实现。结合地形地物以及其他专业模型,对设计成果进行三维可视化检查,直观地暴露桥梁与周边环境及其他专业的接口问题,减少施工图纸中错漏现象的发生,降低了工程风险。通过构建数字资产管理平台,为施工管理与运营维护提供数字化信息管理服务,在施工方案三维模拟过程中加入关键技术动态展示,优化施工组织的合理性,构建智慧施工平台,为施工调查、征地拆迁、动态展示等提供数据支撑。在传统三维模型仅展示漫游功能的基础上,探索三维设计在管理运维中的拓展应用,为高速铁路桥梁BIM协同设计思路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