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23篇
公路运输   90篇
综合类   66篇
水路运输   35篇
铁路运输   47篇
综合运输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51.
与常规地震动激励的情况相比,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桥梁结构具有更复杂的动力响应、更大的地震需求以及更严重的地震损伤。伴随着川藏铁路等超级基础工程的开工建设,越来越多的桥梁具有跨越潜在断层的风险,相关研究亟待开展。从跨断层桥梁震害出发,首先阐述了近/跨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性并介绍了相关模拟方法,然后综述了跨断层桥梁抗震分析理论、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等研究的相关进展,进而归纳了考虑跨断层地震动作用的应对策略。结果表明:现有的跨断层地震动模拟方法合理可行,但存在一定的应用条件和改进空间;跨断层桥梁研究对象大多为中小跨径梁桥,其地震响应和损伤破坏模式受断层类型、跨越位置、跨越角度、永久位移等多因素影响;针对跨断层桥梁的减隔震和防落梁限位措施等技术得到初步发展。最后展望了未来跨断层桥梁抗震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发展更为精确、高效的跨断层地震动模拟技术;开展大跨径桥梁的跨断层振动台台阵试验及倒塌数值模拟研究;突破跨断层桥梁振动台台阵试验技术瓶颈;明确跨断层地震动参数对不同类型桥梁结构地震损伤机理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发展相应的减隔震技术、防落梁措施以及韧性防控技术,并进行试验验证等。  相似文献   
252.
以采用缆-塔自平衡体系的张靖皋长江大桥为研究背景,建立了三维动力分析模型,对超大跨悬索桥缆-塔自平衡体系的振动特性、关键参数、抗震性能及空间地震动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平衡体系南、北塔主塔-梁相对位移相较于缆塔固结体系减小了61%,南、北塔塔底弯矩相对位移相较于缆塔固结体系减小了60%和40%,索鞍滑动位移小于限位间隙(0.4 m),由于固结体系和自平衡体系横向力学特性相近,因此其横向地震响应相差不大;考虑地震动空间效应后,地震响应的相位和幅值较一致激励均发生了变化,其中梁端位移变化最大,相较于一致激励增大了14.8%。综上所述,张靖皋长江大桥采用缆-塔自平衡体系相较于对应的固结体系抗震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253.
我国已建设大量的大跨PC (prestressed concrete)连续刚构桥,其墩高可达百米及以上,存在遭受强震的可能,尤其是在西部高地震风险区,连续刚构桥主墩与主梁是刚性连接,主梁与桥墩共同承担地震力.为促进刚构桥的抗震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近期经受地震考验的几座刚构桥的震害表现;然后,从抗震理论及模型试验、减隔震(耗能)设计和震后修复等方面,对连续刚构桥桥墩、上部结构、基础等主要构件以及全桥整体抗震性能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评述,刚构桥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高阶效应及墩梁固结处纵桥向弯矩对桥墩地震反映影响较大,模型试验及理论分析中主梁开裂及损伤问题易被忽视,低墩或双柱墩刚构桥已展开墩底及基础隔震研究;最后,对未来可开展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强震下箱梁的开裂机理及损伤控制,基于新型材料及耗能构件组成的高墩,基础隔震及高墩底部隔震的实用技术,箱梁及空心墩的地震损伤识别及震后修复,(近)跨断层地震作用下刚构桥的渐进倒塌机理与防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