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93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6 毫秒
51.
低钠血症对慢性中、重度、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中、重度、重型肝炎合并低钠血症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检测150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清钠浓度,将患者分为低钠血症组和血钠正常组。从病死率、肝性脑病发生率、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比较两组的转归。结果①合并低钠血症组79例,治愈好转44例,治愈好转率55.7%。死亡35例,病死率44.3%。血钠正常组71例,治愈好转55例,治愈好转率77.5%。死亡16例,病死率22.5%。P<0.01;②合并低钠血症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为30.4%,高于血钠正常组(8.5%)P<0.01;③合并低钠血症组肝肾综合征发生率为36.7%,高于血钠正常组的(15.5%),P<0.01。结论慢性中、重度、重型肝炎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病死率、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均高于血钠正常组的慢性中、重度、重型肝炎患者。  相似文献   
52.
食管鳞癌中PTEN和Caspase-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PTEN和Caspase-3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4例食管鳞癌组织、16例食管癌旁组织和16例不典型增生上皮中的PTEN和Caspase-3表达水平;采用定期发信与门诊面检相结合的方法对64例食管鳞癌单纯手术患者连续跟踪随访5年以上。结果食管癌旁组、不典型增生组及食管鳞癌组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表达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r=-0.304,P<0.05),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539,P<0.01);PTEN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失表达组(P<0.01)。食管癌旁组、不典型增生组及食管鳞癌组中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先降低后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3表达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r=-0.277,P<0.05)、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486,P<0.01);Caspase-3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失表达组(P<0.01)。在食管鳞癌中,PTEN与Caspase-3表达呈正相关(r=0.456,P<0.01)。结论PTEN和Caspase-3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TEN和Caspase-3蛋白表达对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3.
对148例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心力衰竭(HF)患者,随访1周~8年。从HF出现计算病程,2年病死率41.22%,随访结束时死亡88例(59.45%)。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发现咯血、SBP≤10.67kPa(80mmHg)、奔马律、心胸比率≥0.55、心功能(NYHA)Ⅲ~Ⅳ级、高危室早(Lown4A~4B)、室速(VT)、心房颤动(Af)、房室传导阻滞(A-VB)、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肺楔压(PWP)升高、CI下降、心脏指数(CI)下降及容量负荷后PWP升高,均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大肠癌中Rb和CyclinD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4 0例大肠癌和 1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Rb和CyclinD1的表达。结果  10例正常大肠黏膜中均可见Rb阳性表达 ,而大肠癌中Rb阳性率仅为 4 5 % ;CyclinD1在正常黏膜中几乎未见阳性表达 ,在癌组织中阳性率为 4 0 % ;Rb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 (P <0 .0 5 ) ,Rb阳性者的五年生存率显著高于Rb阴性者 (P <0 .0 5 ) ,而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和Dukes分期均无相关性 ;CyclinD1表达与大肠癌各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Rb表达缺失和CyclinD1过度表达均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5.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 p1 6及Rb的表达与胆囊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SP免疫组化法同步检测 41例胆囊癌患者抑癌基因 p1 6及Rb的蛋白表达。 结果 p1 6与Rb蛋白表达阳性组生存率明显优于阴性组。结论 p1 6及Rb在胆囊癌的预后判定中具有重要价值 ,同步检测两者的预后价值优于单一检测。  相似文献   
56.
用免疫组化法对 50例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组织中的 PCNA表达 ,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作了分析 ,取 10例正常脑组织作对照。结果显示 ,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染色强弱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而与预后呈负相关。提示检测肿瘤组织中 PCNA表达能快速、准确地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状态及评估患者预后 ,有望成为临床判定胶质瘤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07年9月1日至2011年9月1日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30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以及三阴性乳腺癌在本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300例)中所占比率分别为59.0%、16.0%、13.7%和11.3%。4组患者在年龄、原发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绝经状态、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及脉管侵犯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Luminal A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8.6月,高于Luminal B型(26.9月)、Her-2过表达型(20.9月)及三阴性(12.0月)乳腺癌骨转移患者。4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亚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存在差异;Lumina A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较好,三阴性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腺性分化(glandular differentiation, GD)对PT1期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 BU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48例PT1 BUC患者分组,其中UCGD组为合并腺性分化者82例,对照组为单纯的BUC患者(不合并任何组织学变异)166例。回顾性分析其病理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 UCGD组预后明显差于对照组(P=0.007)。在单变量分析中,淋巴血管侵犯(HR 1.416,95%CI 1.120~2.254,P=0.013)和腺性分化(HR 1.367,95%CI 1.115~1.853,P=0.038)与BUC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在多变量分析中,同样显示腺性分化(HR 1.462,95%CI 1.138~2.393,P=0.007)和淋巴血管侵犯(HR 1.348,95%CI 1.052~1.944,P=0.022)是与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因素。结论合并腺性分化PT1 BUC患者预后差,术后应定期进行跟踪随访和复查,如果有必要应该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年轻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2-2017年所有胃癌患者,将发病年龄用五分位间距法对年轻胃癌和中老年胃癌进行区分(45岁被确定为年轻胃癌和中老年胃癌的年龄截断值),分析两组的人口学、临床病理、分子病理和预后特征。结果分析所获取的年轻胃癌组(n=108)和中老年胃癌组(n=216)患者的性别信息,性别比分别为1.4∶1和3.5∶1(P<0.001);年轻胃癌和中老年胃癌家族史的比例分别为8.33%和2.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与中老年患者组相比,年轻患者组以胃窦部发生病变为主,多部位发生更为常见,更多胃溃疡病史,诊断所需时间更长,以低分化腺癌为主,印戒细胞癌比例较高,BorrmannⅢ型和Ⅳ型更为多见,生存时间更短(P<0.05)。但两组在Her-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EB病毒相关RNA(EBER)表达方面未见差异(P>0.05)。结论年轻胃癌患者在性别比例、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等方面不同于中老年胃癌患者,恶性度更高,预后更差,可以考虑作为一个独特的临床群体。进一步研究年轻胃癌患者的病因和高危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Ⅱ期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56例Ⅱ期结直肠癌术后癌组织中ERCC1的表达,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癌组织中ERCC1表达低于正常肠黏膜组织(P=0.01),复发或转移患者ERCC1表达低于未出现患者(P=0.002),T3患者ERCC1表达高于T4患者(P=0.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RCC1表达与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呈正相关(P=0.000;P=0.000)。ERCC1高表达组中,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辅助化疗患者和未接受化疗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51;P=0.465);ERCC1低表达组中,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辅助化疗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高于未接受化疗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2)。ERCC1(P=0.031)和复发转移(P=0.009)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复发转移(P=0.000)是影响无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ERCC1是影响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ERCC1低表达患者预后差,但可从含奥沙利铂方案的辅助化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