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29篇
公路运输   131篇
综合类   124篇
水路运输   232篇
铁路运输   56篇
综合运输   13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针对联络横通道与主隧道连接形成的交叉隧道结构,利用海蚀条件下衬砌混凝土的经时力学模型和塑性损伤本构模型,考虑高速列车的行驶效应,开展实测高速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交叉隧道结构在混凝土遭受腐蚀影响后的结构损伤分析。研究表明:列车行驶引起的主隧道压致和拉致损伤主要分布在隧道底部大约130°的区域,且主隧道的拉致损伤程度和范围相对压致损伤更大,拉致损伤最大值约为压致损伤的5.1倍;随着列车行驶速度的增大,隧道的损伤将更加显著,并朝着隧道的中上部位置发展,列车行驶速度从300 km/h提升至350 km/h,压致损伤最大值和拉致损伤最大值分别增加了53%、36%左右;联络横通道的损伤区域主要集中在其边墙和拱部。  相似文献   
172.
钢筋阻锈剂是一种高性价比的钢筋防腐材料,在桥梁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应用广泛。有机阻锈剂的阻锈效率主要取决于其分子结构,然而受仪器设备分辨率所限,目前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尺度的电化学响应分析,较少涉及微纳尺度的阻锈机理分析。因此,基于分子动力学技术,分别建立了阻锈剂与钢筋钝化膜的纳观尺度模型,模拟了醇胺类、羧酸类阻锈剂分子与钢筋钝化膜间的界面交互作用,揭示了原子尺度上的阻锈机理。基于阻锈剂-钝化膜分子动力学模型对其阻锈响应规律进行分析,确定2种有机分子均可有效阻碍氯离子在钢筋钝化膜表面的吸附和点蚀,其中羧酸类阻锈剂的阻锈效率更佳(75.8%)。通过深入探究2种阻锈剂与钢筋钝化膜基体吸附差异,研究发现:高极性的羧基官能团可与钢筋钝化膜表面的羟基发生强烈的静电吸引作用,使得羧酸类分子稳定地吸附在钝化膜表面,氯离子的吸附位点被大量占据,因而阻锈效率较高;而醇胺类分子由于官能团极性较弱,在界面上的吸附作用不显著;同时,分子模拟证明,阻锈剂中的极性官能团还能直接吸引氯离子,这一机制同样抑制了氯离子在钢筋表面的吸附和破坏;此外,电化学试验的结果与分子模拟一致,这表明分子模拟技术可在有机阻锈剂的分子设计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继而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3.
With the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vehicle emission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a major source of urban air pollutions in China. Therefore, the study on vehicle emission estimations is necessary. In light of the limitation of emission data for establishing a local comprehensive emission databa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ission rates in MOVES released by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and to design a method for developing site-specific emission database. Sensitive analysis for model year, age group and speed interval is performed, and the regularity is conclud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emission rates are almost constant with model year, but increase with age groups because of emission deterioration. With respect to speed intervals, the emission rates in 25–50 mph are higher than both those <25 mph and >50 mph in the same VSP (vehicle specific power) bins. In addition, an analysis of local emission data in Beijing is conducted to bui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hicle activities and emission rates. After that, a comparison of emission rates by VSP bins in MOVES and in local database is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bsolute values are different because of regulatory emission standards, fuel quality, and other factors. However, the relative changes described by normalizing emission rates have a good consistency. Hence, the regularities of emission rates by VSP bins in MOVES can be used to develop local emission database in Beijing.  相似文献   
174.
随着车路协同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 CAV)涌入道路交通,与传统人工驾驶车辆(Human Pilot Vehicle, HPV)形成混合交通流(Mixed Traffic Stream, MTS)。为在提高MTS交通流量的同时保证交通安全,面向未来的混行交通环境,结合交通工程中人、车、路等要素,设计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CAV集聚控制模型(Agglomeration Control Model of 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 Based on Multi-Agent System,ACMCAV-MAS)。该模型针对CAV的可控性和HPV的随机性,意在通过集聚控制,促使道路中分散行驶的CAV集聚成行驶条件更优的队列。具体以Agent的形式设计与集聚控制相关的底层车辆Agent(CAV-Agent和HPV-Agent两类)和上层管理Agent。同时,针对同质要素间的匹配和异质要素间的风险规避,区别于常规的无集聚(No Agglomeration,NOA)策略,提出车队级集聚(Platoon Level Agglomeration, PLA)和车道级集聚(Lane Level Agglomeration,LLA)2种策略及相关的CAV-Agent集聚控制算法。基于ACMCAV-MAS及元胞自动机模型,在不同交通流密度和不同CAV-Agent渗透率下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集聚策略能在60%的CAV-Agent渗透率下取得最佳效益,同时,在60 veh·km-1密度条件下,车队级集聚策略平均能提升38.14%的交通流量,比车道级集聚的提升效果高9.73%,并能在40~50 veh·km-1的密度范围和50%~70%的CAV-Agent渗透率条件下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通过对中高密度交通流下的纵向风险分析,发现2种集聚策略在低CAV-Agent渗透率下的风险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且最大风险降低比例都能达到20%以上,然而,在实际交通情况下,集聚策略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横向碰撞风险的增加。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继续探究降低横向碰撞风险的方法,同时着力解决目前仿真框架中对于人工驾驶行为异质性建模不够完善的缺陷,不断优化ACMCAV-MAS,为未来MTS中自动驾驶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5.
概述不锈钢微生物腐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微生物腐蚀的研究方法及不锈钢微生物腐蚀模型,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6.
对硬膜防锈油的中外标准、应用、配方、改进方向等方面做些比较和思考,扼要地概括了硬膜防锈油的现状及改善方向,同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7.
为研究中小跨径钢箱梁桥内部涂层锈蚀问题,依托实体工程,采用监测技术对中小跨径钢箱梁箱内环境特点展开了研究,基于监测结果对箱内涂层腐蚀可能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箱内部由于空气流动性差,箱内温度长时间高于箱外,降温时内表面容易有冷凝水附着,且附着时长约为箱外的100倍,易诱发涂层基底钢材腐蚀,对箱内涂层耐久性不利。建议管养单位在管养过程中应重视箱内部养护维修工作,相关除湿工作尽量安排在秋冬季节。  相似文献   
178.
几种腐蚀性试验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试验对比为基础,通过几种循环腐蚀试验方法对电泳试板机械物理性能影响程度的研究、沿叉扩蚀宽度的比较以及这几种方法对裸板腐蚀程度的研究,分析对比了这几种腐蚀试验方法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79.
在介绍了引起钢筋锈蚀的因素及过程后,分析了钢筋锈蚀造成结构性能退化的机理,并分析钢筋的锈蚀对桥梁结构的影响。通过对钢筋锈蚀引起结构抗力衰减过程分析,建立了结构抗力的等效模型,分析结构评价时刻的可靠度,并与初始状态进行比较,建立了基于桥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分析方法。以实现对桥梁当前和将来状态的可靠性评估及预测。  相似文献   
180.
沥青混合料抗油浸蚀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广东地区较常采用的SMA16或AK16A抗滑层混合材料类型,分析不同改性沥青对沥青改性前后混合料的抗油浸蚀能力,并以“油蚀系数”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抗油浸蚀能力,油蚀系数越大,抗油浸蚀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