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0篇
公路运输   53篇
综合类   39篇
水路运输   56篇
铁路运输   28篇
综合运输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解决杭州市香积寺路西延工程盾构段下穿220 kV半霞线线、半霞线电力管沟横穿东侧明挖段隧道基坑(4#工作井)及燃霞、燃湾线电力管沟与中间明挖隧道基坑呈“L”形交叉等施工难题,首先,通过对盾构施工的影响范围、地表隆陷变化规律以及电力管沟对地表变形适应能力评估的研究,采取优化掘进参数、控制泥水压力、掘进速度、出渣量、盾构纠偏量以及同步和二次注浆等措施对管线进行保护;其次,为降低施工难度,现场采用工字钢横梁顶托混凝土电缆沟和钢筋混凝土盖板托撑电力管沟的就地保护措施对管线进行保护.对220 kV电力管线采取了合理的施工保护措施之后,工程隧道基坑得以顺利开挖,盾构按时始发,既节省了费用,又缩短了工期,同时也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各类复杂的组合线形设计更为常见,例如直线与平曲线间组合或不同平曲线间组合。驾驶人在相邻组合路段行驶时会感知到线形的变化,引起驾驶行为的改变,最终车辆的纵向加速度也会随之改变。频繁的加减速行为会引起驾驶人不适,甚至形成安全隐患。目前针对相邻组合路段驾驶行为的研究中,关于加速度的研究主要基于路段特殊点进行计算。随着驾驶模拟技术的发展,高仿真驾驶模拟器为高速公路的设计评估提供了更好的数据及试验条件支撑。在高仿真驾驶模拟器中,基于湖南省永吉高速公路道路设计参数及周边地形环境参数,构建山区高速公路的三维虚拟模型,以山区高速公路中的相邻组合路段为研究对象,获取山区高速公路组合线形路段的车辆纵向加速度数据,提取加减速事件后,基于驾驶人的加减速行为,采用混合Logit模型,分别判定道路线形层和驾驶人层的影响,研究组合线形对驾驶人纵向加减速选择的具体影响变量以及变量的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表明:下游路段最大曲率、上游路段圆曲线段比例、下游路段变坡点数量、下游路段曲线数量、上游路段平均曲率和当前位置曲率等对驾驶人加减速行为有显著影响;通过对比混合Logit模型和多元Logit模型,指出驾驶人层面对模型结果的影响显著。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山区高速公路连续纵向加减速行为的建模方案,并可为研究驾驶人在复杂线形条件下的纵向加速度选择行为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工程中常见淤泥类土与砂类土相混构成的混合土,其中淤泥类土土质极软但在土工试验中却可得出较大内摩擦角.以青岛港前湾港区南区的混合土为例,阐述混合土的成因和分布特征,分析与评价混合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采用混合土工程设计特性指标的原则、方法,并提出该地区混合土工程特性指标.  相似文献   
14.
We present concurrent data on ingestion, egg production and the loss of maternal biomass in pre-spring bloom female Calanus finmarchicus incubated under conditions representative of those in situ in the North Atlantic. A balanced metabolic budget was constructed and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ingestion and biomass for fuelling egg production during the incubations. Ingested carbon was not sufficient to meet the observed demands for egg production. More than 80% of the carbon utilised by the females was instead derived from their biomass. Fatty acid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torage reserves, 20:1 (n−9) and 22:1 (n−11), were virtually absent before experimentation began, and therefore could not have been used to supply the carbon required for egg production during the incubations. The C:N mass-specific ratio of the biomass utilised was 4.1, suggesting that the females had instead catabolised protein in order to meet their metabolic demand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 finmarchicus adopts a sacrificial reproductive strategy when food availability is low.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绿泥石片岩地层大跨度公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及合理支护形式,以陕西省宝(鸡)汉(中)高速公路连城山隧道工程为依托,针对采用单层I22b、双层I22b和双层HK200b钢架的3种初期支护形式,通过对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进行现场量测,对比分析了不同初期支护形式的变形控制效果,提出了大跨度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控制方法和支护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大预留+双层HK200b钢架分次强支护+大管径长锁脚锚管+深仰拱”联合支护体系能有效控制隧道大变形灾害,避免初期支护变形侵限及频繁拆换拱;该支护体系中第1层初期支护钢架的刚度不宜太弱,以避免因其刚度不足导致的局部失稳和局部拆换问题;试验断面第2层初期支护的接触压力约占第1层初期支护围岩压力的61%,二次衬砌接触压力约占第1层初期支护围岩压力的40%;调整仰拱曲率对于优化结构受力和防治仰拱底鼓作用显著;基于对连城山隧道试验断面围岩压力和径向位移的统计分析,建立了不同支护阶段和不同刚度下的围岩-支护特征曲线,揭示了围岩与支护的相互动态作用机制和“多层分次强支护”大变形控制方法的支护作用机制;结合连城山隧道大变形处置实践,总结提出了“三台阶留核心土法+大预留、多层、分次支护+大管径长锁脚锚管+深仰拱”的大变形控制技术、“不侵限、不换拱、不破坏压密区”的大变形防控理念及“大断面、少分步、快挖快支”的施工原则。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3孔标准贯入试验和30孔静力触探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以粉细砂吹填而成的曹妃甸通岛路工程在采取了相应的工程措施后,从总体上消除了地震液化的可能性。对用粉细砂填筑工程地震液化可能性的工程改善和判别具有可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黄河南海堤防潮工程地处黄河三角洲,因地势平坦,缺乏石料来源,不宜采用抛石护岸及孔隙率较大的护面块体。选择混凝土平板与天龙板作为护面块体,采用水工物理模型试验进行比较研究,验证了防潮堤在不同工况的临界破碎波高作用下的护面块体稳定性。研究发现,天龙板重量较轻,消浪效果较好,整体性强,适合作为黄河南海堤防潮工程的护面块体.  相似文献   
18.
城市热力供水工程逐渐由近地层明挖向深地层暗挖转移,通过对北京市两个典型地质热力隧道的现场原位的监测,分析浅埋暗挖热力隧道在非降水施工过程中对于砂卵石地质和粉质黏土地质条件下的初支结构内力、围岩性状、水文特征的变化及对地层的影响.试验监测结果表明,隧道围岩的土压力分布不同,水压力分布相同,初衬钢筋内力分布不同,砂卵石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初衬受力情况较好,隧道开挖对地表沉降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在开挖城市供热、供水及供气等小断面隧道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适用于无人帆船循迹航行的控制器,并应用于一条1.5m长风帆艇的湖上航行测试。该控制器包含三个独立模块,局部路径策略模块决定帆艇的转向过程;帆自动控制模块根据帆位角和相对风向角的对应关系获取最佳推进力;舵自动控制模块基于从航海经验中提炼的245条模糊控制规则实现航迹调整。1.5m帆艇的湖上测试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在多种风场条件下都可有效完成帆艇的循迹航行,具有在无人帆船上实现长程航行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In a previously reported study,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were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ybrid-sails in isolation. Such sails are seen as providing a worthwhile reduction in the delivered power to the propeller and hence the engine generated thrust, with a corresponding reduction in the CO2 production of diesel engine exhaust. In this paper, wind tunnel testing is used to investigate sail–sail interaction effects for two sets of four identical hybrid-sails, and the sail–hull interaction effects for the same two sets of four identical sails in the presence of a bulk carrier hullform. The analysis presented suggests that to build a sail-assisted ship requires an appreciation of the sail–sail and sail–hull interaction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