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5篇 |
免费 | 213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453篇 |
综合类 | 735篇 |
水路运输 | 177篇 |
铁路运输 | 173篇 |
综合运输 | 15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8篇 |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61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49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43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67篇 |
2014年 | 96篇 |
2013年 | 85篇 |
2012年 | 88篇 |
2011年 | 117篇 |
2010年 | 112篇 |
2009年 | 91篇 |
2008年 | 72篇 |
2007年 | 121篇 |
2006年 | 119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针对农村公路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性评价问题, 分析了农村公路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以可拓学、关联函数为基础, 构建综合物元评价模型, 将复杂多指标评价转换为单目标评价, 通过计算综合关联度, 对农村公路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性做出评价, 最后将模型应用于青海省海东地区。评价结果表明: 海东地区农村公路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关联度为0.3687, 处于不太协调状态, 符合目前海东地区农村公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992.
方晓平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7(4):117-120
根据古典决策理论关于货主是理性人的假设, 建立了货物的广义流通成本模型、广义采购成本模型、不同运输方式的关联度系数模型及广义采购成本对运价和运输速度的敏感度模型, 分析了关联货运市场中客户决策行为与货流再分配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发现不同运输方式运送同一货物会产生不同的广义流通成本, 货主根据广义流通成本选择运输方式, 关联度系数接近1时, 关联市场竞争越激烈, 广义采购总成本对运输价格和运输时间的弹性系数分别等于运费和货物在途成本占广义采购总成本的比例, 货物时间价值相对稳定, 因此, 决定货主的运输方式选择和货流分配的力量来自货物本身和运输技术。 相似文献
993.
994.
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大都市空间尺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一小时通勤时间控制,分析轨道交通与步行系统结合对城市规划的作用,探讨符合TOD(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模式的混合开发和高密度土地利用;从绿色城市的角度,分析大都市尺度下的城市开发、土地利用与轨道建设之间的规律. 相似文献
995.
介绍青藏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程序的开发背景,分析监控需求,研究、设计程序结构,并实现各项监控功能. 相似文献
996.
京津冀地区城际快速铁路网形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在京津冀地区城际快速铁路网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际铁路的客流特点及功能定位分析,着重分析论述这一区域形成规划的城际快速铁路网的主要要素。研究方法:结合城际铁路客流特征及功能定位分析,通过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城市群及交通经济带这三方面要素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论述,确定支撑区域城际铁路网的主要要素。研究结果: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城市群及交通经济带形成与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这三个要素的形成与发展必将带来区域内各城市问商务、旅游、探亲等人员出行次数的增加,从而形成强大的区域内城市之间旅客交流,支撑规划的该区域城际快速铁路网。研究结论:社会经济、城市群及交通经济带形成与发展是支撑该区域城际快速铁路网形成的主要要素。 相似文献
997.
尹洪妍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3):18-20
根据城市群战略对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及辐射带动作用,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及“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对构建江西城市群的巨大推进作用,结合江西省城市发展现状,设计了“发展南北两翼,带动中间城带”为江西省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以推进江西省城乡区域快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98.
城市道路交叉口各交通方式构成比例不同,对控制方案需求不一. 针对各种交通方式混行的信号控制交叉口,考虑道路使用率、出行者时间效率以及环境效益之间的协调关系,结合多目标规划模型的思想,以通行能力最大、车辆停车率及出行者平均延误最小为目标,以饱和度为约束条件,建立交叉口信号配时多目标优化模型. 根据不同交通状态下,各交通方式混合比例确定各性能指标的重要程度,最后运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 计算结果表明,配时参数多目标优化模型在综合性能指标下优于Webster算法,而且能较好地适应各交通状态的变化,使快、慢行交通协调运行. 相似文献
999.
针对中国城市交通以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所组成的混合交通流为主的现状,用连续微观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将能够更加真实地描述交叉口机非混合流系统的复杂性. 本文对一种基于交叉口冲突点检测方法的新型连续微观仿真模型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针对该模型提出了详细的计算机仿真实现方法. 之后,针对典型的机非混合交叉口给出了详细的仿真算例,并与实际观测值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仿真数据对于观测数据具有很好的拟合度,从而表明该仿真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机非混合交叉口系统的真实复杂特性.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