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2篇
  免费   237篇
公路运输   780篇
综合类   385篇
水路运输   182篇
铁路运输   363篇
综合运输   3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各种病害已严重影响到路面的正常使用及安全性能,如何针对路面出现的不同病害采取合理的处置措施是工程界较为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分析水泥混凝土面板损坏原因基础上,结合夏汾线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工程,提出了水泥路面病害的技术处置措施,供水泥路面设计及改造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12.
以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段仙鸡河大桥采用桩端后压浆技术的钻孔灌注桩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非线性有限元程序ADINA仿真分析,对采用桩端后压浆技术后的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采用桩端后压浆技术形成桩端注浆加固层,提高桩端土变形模量,可以有效地减小桩基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沉降量,在水泥用量极小的情况下就可大大提高灌注桩的极限承载力,其极限承载力比未压浆的提高约69%,可为相关领域的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3.
在山区和多丘陵地区多采用挖方土石混合料填筑路基,并且形成高路堤。因此在路基的自重荷载和行车荷载共同作用下,经常出现路基的整体下沉或部分下沉,特别是一些填挖接头和桥台处,路基不均匀沉降特别突出。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以及实验,归纳起来填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主要有四种基本模式:路基填方压实度不足;地基中存在软弱土层;路基刚度差异过大;填充物成分不均匀。  相似文献   
114.
为了减少对地下构筑物安全的影响,非开挖的管线施工方式已成为市政给排水管道的最佳施工方案之一.依托南昌市某新建道路排水工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分析了双顶管施工对上部既有电力方涵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顶管同时并行施工和单一先后施工对既有结构沉降的影响有着差异,且双顶管同时并行施工产生的影响更大.在实际工程中,因为工期等综合因素,也可采用双顶管施工,但是需加强施工期间对于既有构筑物结构沉降的监测,并做好相关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5.
谭贝 《交通科技》2021,(2):130-133
双线盾构隧道施工会对高速公路路基造成较大影响,若控制不当会造成路基沉陷甚至坍塌,因此需要研究施工过程中及施工后路基沉降的分布特性与控制方法。文中结合某双线盾构隧道下穿高速公路路基的典型案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路基沉降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路基沉降在双线盾构隧道施工完成后仍处于中心对称状态,最大路基沉降出现在双线盾构隧道的中间,路基中心测点附近的最大沉降出现在隧道施工完成后,而路基沉降槽可视为2个沉降槽在不同位置的叠加,该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6.
武铁路 《隧道建设》2019,39(2):197-203
为进一步提高复杂地层条件下盾构沉降预测的准确性,以广州地铁7号线1期工程谢村站-钟村站区间盾构工程为依托,针对破碎带盾构隧道沉降控制难题,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预测模型。通过分析开挖面破碎带分布规律,确定将破碎带面积比作为地层特性参数。采用相关系数矩阵分析不同施工参数与破碎带面积比的相关性,确定采用刀盘转矩代表破碎带面积比实时描述地层分布特性。以刀盘转矩、盾尾间隙与注浆量作为输入值,地面沉降作为输出值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并利用训练后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沉降预测分析。通过分析预测结果与沉降实测值的对比验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7.
大粒径碎石桩能克服由于地基强度较低而难以成桩的问题,它是超软弱淤泥地基土加固处理方法之一。实测资料得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比天然地基提高了2、8倍左右。实测沉降量比相邻段用砂井加l土工布处理,沉降量减少约30%。地基加固效果显著。实测沉降速率表明,只要大粒径碎石桩施工质量得到保证,路堤填筑期基本上可以不考虑填土速率问题。从桥头相邻两种地基处理方式沉降与沉降速率比较分析得到,碎石桩可起到缓冲过渡区的作用,可减轻桥头跳车问题。介绍了大粒径碎石桩在京珠高速公路广珠段某桥头软基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8.
挤扩支盘灌注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挤扩支盘灌注桩是一种具有高承载力和低沉降量特性的新型桩。本文在采用自平衡法静载荷试验的基础上,分别对浙江嘉兴和湖州两个工程中的同一场地挤扩支盘灌注桩与普通直孔灌注桩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工程地质条件下挤扩支盘桩提高承载力可达75.3%,并能减少沉降和缩短桩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对挤扩支盘桩的承载力公式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对该新型桩在工程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9.
剧仲林 《隧道建设》2019,39(Z2):92-102
目前存在对软岩隧道初期支护变形的错误认识,造成施工成本的浪费、安全风险的增大、进度被严重制约等不利影响,所以非常有必要对隧道初期支护变形进行研究分析并控制。首先以“矿山法”工程实践证明软岩隧道预留变形量是不必设置的,再通过各种权威文献说明以容许变形来实现围岩自承的观念是对“新奥法”的曲解,是错误的,需要找出支护变形的真正原因并控制。通过总结分析隧道支护常见的6 种位移及其组合,得出为控制初期支护变形需要解决支护底脚地基承载力和支护结构强度2 方面问题。于是建立以“分布锚杆+钢架+喷射混凝土且系统分布锚杆模拟为具有法向和切向作用力的链杆支座的结构力学模型”,可计算出支护结构底脚应力及截面最大应力等值,由此可得出对地基承载力和支护结构强度要求的明确标准,或对改善支护底脚抗力提供数值依据。计算结果表明: 系统分布锚杆能极大地降低支护结构的弯矩、轴力内力和底脚应力,从而增强支护结构的承载力和降低基底应力,使变形和沉降得以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0.
杜洪泽  李守巨 《隧道建设》2020,40(Z1):241-246
以沈阳地铁1号线隧道为例,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盾构施工引起的横向地表沉降问题。引入地层损失和地应力释放的概念,分别在不同地层损失率、不同地应力释放率条件下,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根据实际施工时监测到的地表沉降值与有限元模拟的地表沉降值进行比较,发现地表沉降值与地层损失率和地应力释放率成正比,〖JP+1〗并通过最大地表沉降值的对比确定了该路段施工引起的地层损失率为1.747%,引起的地应力释放率为74.071%。利用同样的方法,确定了10座城市隧道开挖过程中引起的地层损失率区间为0.5%~2%、地应力释放率区间为60%~80%,并将地层损失率为1.747%和地应力释放率为74.071%时的衬砌混凝土管片处的最大弯矩与无地层损失、无地应力释放率模型管片处的最大弯矩值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最大弯矩值有明显的减小,分别减小了76.16%和71.82%。且2种方法得到的弯矩值非常接近,可以认为地层损失率模型和地应力释放率模型是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