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9篇
  免费   207篇
公路运输   686篇
综合类   1181篇
水路运输   727篇
铁路运输   728篇
综合运输   14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354篇
  2006年   300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A constantly changing environment and global warming are issues that are recognized at all global forums.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for global warming is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ses which is primarily caused by use of personal cars as means of transport. This study repor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 eco-socially conscious consumer behavior (ESCCB) scale specific to purchase and use of personal cars, based on samples of actual automobile customers in Pakistan. Using mixed method approaches, the results of 3 studies yield a 9-item three-dimensional scale (eco-social conservation, eco-social use, and eco-social purchase) with satisfactory reliability, construct validity and nomological validity. Second-order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eco-social purchas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dimension, followed by eco-conservation and eco-social use. A test of nomological behavior shows that the scale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a related construct: environmental concern. This study advances the literature on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by introducing a conceptual definition of ESCCB related to personal car purchase and use, developing a measure for the ESCCB concept and validating the scale in the context of an emerging economy, Pakistan. The scale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s for marketers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for remodelling marketing plans, as well as for environmentalists focusing on strategies to bring change in consumer behavior.  相似文献   
82.
广佛同城发展由来已久,是中国城市群中同城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简要分析广佛同城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演变历程,并基于模糊大数据(手机信令数据)和准确大数据(运行监测数据)对广佛通勤交通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手机信令数据对广州南站的客流组成及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对广州南站选址偏远问题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广佛同城具有双向对等性的联系;地铁在同城化推进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拓展同城化活动范围;广州市机动车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不够系统,非广佛车牌在通勤小汽车中比例超过40%,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广州南站服务的客流中广州客流与佛山客流比为7:3,与对应的常住人口规模比例相当,初步实现了交通战略规划提出的共享理念。  相似文献   
83.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共交通现状的分析,指出呼和浩特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保证呼和浩特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在缓减交通压力、提高城市公共客运效益、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呼和浩特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4.
居民出行调查是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本文根据宜兴市2002年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对人均出行次数、平均出行时耗、出行方式构成、出行目的和出行时间分布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宜兴市交通现状及城市总体规划,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重视自行车交通、控制摩托丰发展、加强交通管制、强化市场机制、加强企业管理和政府扶持相结合以及颁布公交行业服务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宜兴市客运交通发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85.
分别从概况、战略目标、实施策略等3个方面对布达佩斯城市交通发展的总体战略及公共交通、道路网络、静态交通、步行及自行车交通、交通管理等发展战略进行了阐述。由此得出,居民出行线路上任何一种交通方式的低效都将破坏整个交通链的效率,只有整个交通链所有交通环节的和谐发展,才能够使公共交通在运输服务上较小汽车具有竞争力;只有综合利用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才能使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协调。最后,结合布达佩斯和国内实践经验,总结提出了一种包含人口、经济、地理、环境、技术、制度等要素的“六棱形”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模型。  相似文献   
86.
北京市小汽车交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首先对北京市小汽车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接着分析了现状和特点,并对北京市小汽车发展引发的诸多经济社会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当前小汽车发展是超前消费,超过了经济发展速度,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小汽车在交通出行结构中所占比例过高,加重了交通拥堵,给资源、环境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和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北京市小汽车发展的总体策略应该是:适量拥有、合理使用。政府管理部门要树立“公交优先”的思想,采取各种管理手段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87.
文章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学生党员入党前后的形象不和谐、学生党员整体作用不明显等问题,提出了深入基层宣传、抓好学生党员再教育、推进党员责任区工作、发挥教师党员教书育人作用以及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88.
本文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国内外教学资源平台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开发为依据,系统阐述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管理平台顶层设计内容、1+1+N平台运行模式、五层次用户管理模式、九模块自主添加功能、不公开信息处理功能等内容,对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进行了简明介绍,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开发与优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89.
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找出影响出租车规模内外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包括经济、人口、机动车保有量、出行需求、政策等.在系统结构分析和因果反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出租车系统,以大连市出租车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不同的发展政策对出租车系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0.
通过回顾评价深圳市历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得失,分析城市转型对于综合交通体系的挑战以及新形势下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定位。以《深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3—2030)》为例,对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开展研究,具体包括:转型导向的交通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组织、立足区域协作的整体交通战略、与组团结构相匹配的交通分区组织、与城市功能布局的协调互动、注重协同的交通管控政策,以及应对大数据的智能交通策略等。最后介绍规划编制组织特点并提出城市转型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