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93篇
  免费   1106篇
公路运输   5745篇
综合类   7855篇
水路运输   4725篇
铁路运输   3409篇
综合运输   765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308篇
  2021年   514篇
  2020年   617篇
  2019年   370篇
  2018年   339篇
  2017年   405篇
  2016年   356篇
  2015年   683篇
  2014年   1366篇
  2013年   1154篇
  2012年   1733篇
  2011年   1836篇
  2010年   1432篇
  2009年   1470篇
  2008年   1659篇
  2007年   2022篇
  2006年   1932篇
  2005年   1203篇
  2004年   755篇
  2003年   503篇
  2002年   350篇
  2001年   325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8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倡导的教学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分析了建构主义全新的学习理论以及受其理论影响而形成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其基本理论阐述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文章认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离不开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和观念提出了挑战,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
割集的概念与性质在网络问题的研究中受到广泛重视,但目前的割集搜索算法可操作性较差.提出了一种适合大型图的割集搜索算法CSA-CJ,利用二进制数分割无向图的顶点集,通过对子图各顶点的关联集的运算产生相应的割集.该算法简单适用,易于用计算机实现,尤其适合于大型图的割集搜索.  相似文献   
83.
高速公路路堤填土工程适宜性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立堂  周爱国 《公路》2002,(3):28-32
路堤填筑是高速公路路基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路堤填土工程适宜性研究尤为重要,基于高速公路路堤填土工程性质的分析,提出了填土工程适宜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分析了其可行性和难点,以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某试验段为例,进行了工程适宜性评价。这将对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该文对上海城市外环线浦东段 (二期 )工程沥青面层技术做了简要的介绍 ,提出了施工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85.
研究了以(NH4)2S2O8—NaHSO3为引发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淀粉和部分中和的丙烯酸(钾)、丙烯酰胺为原料进行交联接枝.在有氧状态和无氧状态下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高吸水性表面修复剂.在这两种状态下,比较了温度、引发剂用量对表面修复剂吸水率的影响,同时对单体混合物的温度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6.
林二鹏 《中国水运》2006,6(8):92-94
相邻建筑物在地基中产生的沉降总是相互影响,需要从新旧建筑物的强度、刚度、结构类型、地质情况、荷载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不同类型结构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7.
李勤昌 《世界海运》2002,25(5):30-31
通过提单的历史演变及有关立法及业务实际程序考察,论述提单的运输合同属性,更正有关立法的误会。  相似文献   
88.
基于特殊需要,提出了带型钢加劲肋的钢板-混凝土组合板这一新型组合码头面板。以加劲肋形式、组合板厚度和栓钉布置为参数,进行了9块组合板的力学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适当地选择型钢加劲肋形式、合理地布置栓钉和确定混凝土厚度,可以保证组合作用的发挥。组合板的正截面承载力可按基于修正平截面假定的极限状态计算;组合板的变形,可在按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计算的基础上,加上考虑界面滑移影响的附加变形值予以修正。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9.
上海市杨浦区某些街坊小区一遇暴雨即产生严重的积水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找出病症,提出改造方案.有效地解决了小区的积水顽症。本文结合实际,总结了若干综合技术措施和行政管理、协调手段。  相似文献   
90.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and to understand transportation, distribution and deposi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estuary and throughout the coastal sea, off the Ganges–Brahmaputra River mouth. During low river discharge period, zone of turbidity maximum is inferred in the estuary near the shore. SSC map shows that maximum SSC reaches 1050 mg/l in this period. Magnitude of SSC is mainly owing to resuspension of the bottom surface sediments induced by tidal currents flowing over shallow water depths. The influence of depth on resuspension is farther revealed from the distribution and magnitude of SSC along the head of Swatch of No Ground (SNG) submarine canyon. During high river discharge period, huge river outflow pushed the salt wedge and flashes away the suspended sediments in the coastal sea off the river mouth. Zone of turbidity maximum is inferred in the coastal water approximately within 5–10 m depth of water, where the maximum SSC reaches 1700 mg/l. In this period, huge fluvial input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s including the resuspended bottom sediments and the particles remaining in suspension for longer period of time since their initial entry control mainly the magnitude of SSC. In the estuary near the shore,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magnitude of SSC is not evident. In the coastal sea (>5 m water depth), seasonal influence in the magnitude of SSC could be concluded from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SSC values of two different seasons. Transportation and deposi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s also experiences seasonal variations. At present, suspended sediments are being accumulated on the shallow shelf (between 5 and 10 m water depth) in low discharge period and on the mid-shelf (between 10 and 75 m water depth) during high discharge period. An empirical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gradual settle down of suspended sediments in the coastal sea and its lateral distance from the turbidity maxim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