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29篇
公路运输   118篇
综合类   94篇
水路运输   87篇
铁路运输   19篇
综合运输   60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91.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隧道低碳施工方案优选成为一种迫切需求。在多属性决策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对隧道施工过程在不同场景要求下的待评估稳定指标展开讨论,筛选出围岩稳定性、地层稳定性、支护稳定性3个因素,与非稳定性指标平行组构,着重考虑碳排放非稳定性因素,建立隧道低碳施工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支持向量机-多效用度函数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Multi-Attribute Utility Theory, SVM-MAUT)设计映射模型,以替换传统综合评价方法,探索低碳化隧道施工方案比选方法。将提出的比选方法应用于大凉山1号隧道破碎大变形软岩段施工方法优选,根据玄武岩段、黏土岩段和粉砂质泥岩段的方案效用度大小,选出最优方案组合,相较极端排放量该方案每延米分别减少2 313.01 kg、790.10 kg和717.84 kg的碳排放当量,隧道稳定性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截面收敛变形均在设定控制值内。  相似文献   
92.
交通运输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产生大量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本文以2021年为基准年,设置参考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通过LEAP (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System)模型对2022—2035年湖南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参考情景下,湖南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量高速增长,2035年排放量达5724.78万t,预测期内未出现峰值;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湖南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预计分别于2033年、2029年达到峰值,峰值量约为4481.44万t、4257.95万t。预测期内,能源消费量仅在强化低碳情景下达峰,于2030年达到2162.24万t标准煤的能源消费峰值。最后,基于减排潜力分析提出湖南省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3个主要建议:建议采取强化低碳情景下的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尽早实现碳达峰;社会车辆是减排关键子领域,建议推广新能源的同时构建清洁电网,实现减排效益最大化;公路货运是减排重要抓手,调整运输结构和降低重型货车的碳排放是减少公路货运排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3.
为准确定量计算和评估公路隧道各个建设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明确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和影响机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从公路隧道碳排放核算边界划分、清单分析、计算模型建立等方面提出标准化的核算流程。结合工程实例,利用生命周期评价工具SimaPro对不同围岩条件下的每延米隧道建设碳排放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围岩条件的劣化,每延米隧道在材料生产阶段和施工建造阶段的碳排放量显著增长;公路隧道建设中材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占比最高,其中二次衬砌材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占比较大,改进材料生产技术、开展衬砌结构碳减排设计研究是减少公路隧道建设碳排放总量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4.
潘博  穆东 《综合运输》2013,(1):29-33
本文系统讨论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应用于电煤供应链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国电煤供应链实施CDM的可行性分析,给出了电煤供应链实施CDM的打包捆绑模式。  相似文献   
95.
越江隧道是城市网络中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也是城市交通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对越江隧道的碳排放计量、评估与减排机制进行研究十分必要。首先确定越江隧道全寿命期碳排放计量边界和清单,分为物化阶段和运维阶段两部分。基于清单分析,建立以碳排放因子法为基础的越江盾构隧道全寿命期碳排放计量模型,并系统分析越江隧道全寿命期与工程活动的对应关系,提出绿色技术驱动的越江隧道碳减排效应估算流程,以碳减排效应系数表征绿色技术的碳排放效果。研究表明:国内外对各类绿色技术的碳减排效应量化研究严重不足;在物化阶段,盾构隧道单位碳排放量随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在材料和结构设计不发生变革的情况下,物化阶段碳减排潜力有限;在运维阶段,机电设施的碳排放量与物化阶段碳排放量基本相当,从全寿命期考虑,运维阶段碳减排潜力及可控性更大。  相似文献   
96.
文章基于2008—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因子分析计算出各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其对碳强度的影响和空间效应。结论如下:第一,技术创新水平与碳强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第二,碳强度自身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第三,技术创新水平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也利于当地碳强度的降低。并由此提出了相关降低碳强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7.
交通运输业是碳排放的大户,识别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有利于采取合理措施降低行业碳排放。采用自上而下的基于能源消耗的计算方法,对我国交通运输业1991—2011年的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并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能源强度每增长1个单位将导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上升1.429 165个单位,交通运输换算周转量每增长1个单位将导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上升0.985 885个单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交通能源强度,减少单位周转量的碳排放,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8.
孙瑶 《交通标准化》2011,(13):42-42
6月27日,交通运输部下发《关于印发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标志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该规划旨在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行业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99.
机动车燃料碳排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石油天然气开采的特点计算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开采能耗,分别为157.69kg标煤和186.837 2kg标煤.计算了柴油、汽油和LPG的炼油收率,分别为37.91%,18.25%和5.49%;并以此推算燃料所消耗的原油量.基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炼油能耗数据计算了我国炼油能耗,为71.619 5kg标准油/t.考虑到进口原油、天然气和燃料的开采和加工的碳排放不发生在国内,计算了国产原油、天然气、柴油、汽油和LPG在国内消费量中的比例,分别为55.52%,97.54%,98.6%,99.82%和76.24%.如果只消费单一燃料,则结合燃料的碳排放系数,国内使用1t天然气、柴油、汽油和LPG的碳排放分别为616.197,1 215,1 561.1,2 627.5kg.如果同时消费多种燃料,则应取各类燃料的原油消耗量的最大值来计算原油加工和开采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00.
《机电设备》2012,(4):60-60
2012年6月19日,第二届可持续船舶技术中国峰会于上海市淳大万丽酒店举行。本次会议由博闻会议主办,中国国际海事展Marintec,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国际船东协会联合会及国际船级社协会支持,为期两天,会议聚焦五大行业焦点:可持续案例分享;成本与管理(运营、能效、减排):未来船舶燃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