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7篇
公路运输   92篇
综合类   46篇
水路运输   87篇
铁路运输   166篇
综合运输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根据柴田式车钩缓冲装置设计原理、安装结构,结合车钩缓冲装置的使用情况,提出了在柴田式车钩缓冲装置后方增加折叠式压溃吸能装置的方案。通过仿真计算分析,在钩缓装置后方安装折叠式压溃管之后,由于调车人员误操作导致车辆连挂速度超出规定的范围而引起的车辆受损情况将大大降低,提升了动车组的过载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62.
碎石层缓冲差异沉降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碎石层对差异沉降的缓冲性能,设计了模拟差异沉降试验箱,通过模拟试验验证了碎石层缓冲差异沉降的效果;在碎石层缓冲差异沉降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二次松散系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设计了碎石层二次松散系数测试箱,并分析了粒径大小、颗粒形状、内摩擦角与二次松散系数的关系。根据常见的沉降曲线形状推导了相应的碎石松散边界方程,并由此分析了影响碎石松散区域大小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碎石模拟试验箱的设计及试验是成功的;碎石层散体材料可以缓冲差异沉降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二次松散的性能;二次松散系数随碎石粒径及内摩擦角增大而增大,且同粒径卵石的二次松散系数总是低于碎石;沉降最大值及二次松散系数是决定松散区域厚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3.
广州港新沙港区煤(矿)装卸系统,设计煤装船量为330万吨,占全年设计卸船量的70%左右,系统共设计61 m作业流程,装船流程占了36 m.  相似文献   
64.
随着高速列车运行时速的提升,车-隧气动效应加剧、微压波超限问题愈发严重。以往研究表明,隧道洞口设置缓冲结构是解决微压波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随着隧道长度增加、列车时速提升,仅以入口缓冲结构作为标准的设计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并且国内外的研究重点更多集中在入口缓冲结构,对出口缓冲结构及隧道出入口均设置缓冲结构的设计方法研究相对较少。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控制容积法分析出口开口式缓冲结构的关键影响参数。基于LES湍流模型和动网格技术建立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对关键参数的正确性做出验证。分析隧道出入口对称、非对称设置缓冲结构对微压波特性的影响,提出适用于单线和双线隧道的洞口开口式缓冲结构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出口缓冲结构开口率是影响出口缓冲结构对微压波压力缓解效率的关键参数,开口率越大,微压波压力最大值越低;2)隧道入口以压力梯度为控制标准设置最优缓冲结构、隧道出口提高缓冲结构开口率的形式,在单线隧道缓冲结构设计中对微压波有更高的缓解率,出口缓冲结构开口率越大,对微压波压力缓解效率越高;3)双线隧道洞口开口式缓冲结构设计时,应当增加其总开口率,同时选择小面积、多个数的开口形式并在隧道出入...  相似文献   
65.
为实现更加精准、自动化的船舶航行轨迹预测,利用改进灰色模型,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灰色模型的船舶航行轨迹自动预测方法。在船舶航行中的AIS数据中对船舶航行轨迹数据进行提取,其中AIS数据具体包括船舶航程数据、船舶动态数据以及船舶动态数据。通过数据估计算法插补缺失数据,分为2个步骤,第1步是对插补数据进行识别,第2步是对其进行插补。通过改进灰色模型对船舶航行轨迹进行自动预测,主要使用基于缓冲算子改进的灰色模型构建船舶航行轨迹自动预测模型。选取某船舶服务项目中包含的船舶AIS数据作为实验数据,对设计方法进行实例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方法的数据提取质量较高、预测模型的误差较小,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6.
对车钩、缓冲装置在货车检修中出现的车钩碰撞冲击座问题,从检修限度和检修工艺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7.
赵旭 《港口装卸》2010,(2):25-25
秦皇岛港煤四期扩容工程的2台臂架式装船机,各有2套臂架伸缩机构。伸缩驱动装置分别驱动悬臂两侧的齿条。伸缩速度调整采用双速电机方式,伸缩支撑采用上下支撑轮方式。伸缩臂两侧工字梁上下的轨道由支撑轮支撑。  相似文献   
68.
刘鑫  巩跃龙 《路基工程》2021,(6):183-188
针对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的系统缓冲性能,从冲击变形控制机理分析系统冲击变形的影响因素;设计了优化的缓冲结构体系。分析发现:系统冲击能力主要由网片顶冲变形、支撑绳牵引拉伸、支撑结构变形构成。对被动柔性防护网系统采用非线性数值模拟,提取系统工作条件下各部分冲击变形分量,与解析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冲击大变形解析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9.
ATS仿真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仿真技术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已越来越广泛地得到认可.从上海市地铁1号线ATS系统实际出发,综台现代仿真理论、DCOM和ActiveX等技术,设计一种基于分布式三层结构的城轨ATS仿真培训系统解决方案.重点介绍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该仿真培训系统的各功能模块.  相似文献   
70.
在列车运行图中加入合适的缓冲时间对减少列车晚点和晚点传播而言很重要。为寻找缓冲时间的合理取值,以某一列车的源发晚点造成其后续列车继发晚点的总时间为评价指标,将列车源发晚点分为进站晚点和出站晚点两个部分来进行讨论。作者分别描绘了在这两种情况下评价指标随缓冲时间的变化趋势,通过寻找曲线变缓的临界区段来确定缓冲时间的合理取值情况。假设进出站时发生源晚点的第一列车的晚点概率服从负指数分布,研究表明在进站情况下,缓冲时间的合理取值只与具体的车站晚点参数有关,并随其增大而减小;在出站情况下,缓冲时间的合理取值与车站晚点参数的关系不大,而与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大小有关,并随其增大而增大。综合进出站情况,取列车在一个车站出发情况与在下一个车站到达情况的两个缓冲时间合理取值的较大者为最终缓冲时间的合理取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