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11篇
综合类   15篇
水路运输   124篇
铁路运输   17篇
综合运输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浮式生产装置LNG预冷天然气分液罐泄漏扩散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余建星  张龙  刘源  周清基 《船舶工程》2013,35(3):104-107
针对海洋工程中重气的泄漏而导致严重后果的问题,归纳国内外的重气研究结论,基于海上浮式生产装置的预冷天然气分液罐,建立了不同风速场、不同宽度的分液罐泄漏模型,对其进行了重气泄漏后的扩散模拟,得到了扩散后影响的区域结果,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为海上浮式生产装置的安全保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2.
高巍  董璐  徐慧 《船舶工程》2013,35(3):19-22
以一艘工作水深46m的现役起重船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全QTF法的时域准静态分析法对实际尺度起重船与系泊系统进行耦合数值分析,并与1:50的模型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于不考虑粘性阻尼影响,纵荡、纵摇的计算结果偏大,垂荡运动计算结果较为可信;垂荡、纵摇运动具有一阶低频成分,该响应对起重船的作业安全具有一定的威胁,应当给予重视;粘性阻尼、缆绳动力响应与水深对系泊起重船运动与缆绳张力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43.
以重庆两江大桥渝中连接隧道下穿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主楼及住宅楼为工程背景,提出左右线隧道分别使用单侧壁导坑法与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加强超前支护,及时施作初期支护与2次衬砌的下穿既有建筑隧道设计方案。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隧道施工过程,分析隧道开挖引起的农业银行筏板基础和农业银行住宅楼条形基础变形。结果表明:既有建筑基础沉降与倾斜均在可控范围内;该隧道设计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44.
文章基于分离涡数值模拟法对不同来流速度和不同来流方向下FDPSO水动力系数(包括阻力系数、升力系数和压力系数)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升、阻力系数时历曲线表现为“脉动性”,由于上游立柱周期性尾涡作用,导致下游立柱阻力系数较上游立柱系数略大;下游立柱升力系数周期性强于上游立柱。由于浮箱布置不同,串列与并列浮箱之间阻力系数与升力系数表现不同。由于P5位于P1“屏蔽区”,导致P5阻力系数较P1阻力系数小;而P6受到P8尾流作用,导致P8阻力系数较P6大。由于并列浮箱之间流体排斥性作用,导致P3和P7、P4和P6升力系数均值为一正一负,但P4和P6所受升力系数较P3和P7要大。由于流场三维特性与尾涡各向向异性特点,导致不同截面下压力系数为“W”型变化趋势,表现出驻点/尾涡撞击点、边界层附着区和尾涡分离区域。  相似文献   
45.
论文以某船用空压机为研究对象,以减少其工作时振动噪声为目的进行隔振装置的仿真设计。建立了空压机浮筏隔振装置三维实体模型,基于ABAQUS软件开展了筏架组自由模态的仿真计算,采用ADAMS软件实现了静载、横倾和纵倾作用下隔振装置减振器负荷及变形量校核,模拟了大风浪航行下隔振装置的极限摇摆状态,并对减振器是否超负荷进行了校核,提出在隔振装置下层与船体之间加装限位器。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隔振装置满足实船工作要求,隔振系统具有良好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46.
针对实船同一型浮筏隔振装置隔振效果差别很大的问题,基于四端参数法建立了不同基座阻抗之间同一隔振装置隔振效果的转换关系式,进行浮筏隔振装置的基座阻抗和隔振效果实船测试,通过对比验证了隔振装置隔振效果转换关系式的准确性,证明实船基座阻抗的大小直接影响泵组浮筏隔振装置隔振效果和基座振动量级.  相似文献   
47.
针对国内还没有具体文献详细分析模拟施工过程对筏板基础响应的影响,本文建立上部结构、筏板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自身的单元生死技术,计算分析了施工过程对筏板基础响应的影响.数值分析的结果表明,施工过程只在开始几层施工时对筏板影响较大,随着层数的增加,影响会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48.
水下爆炸环境中舰船浮筏装置冲击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舰船所面临的水下爆炸冲击环境,研究了船用柴油发电机组的隔振浮筏系统对于水下爆炸冲击的响应特性.通过建立带有设备以及隔振系统的舰船结构连同周围水介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利用ANSYS/LS-DYNA软件模拟了水下爆炸冲击波在水中的传播及其对船体的流固耦合作用,研究了柴油发电机组、浮筏筏体以及设备基座在爆炸冲击下的动态响应.文中着重分析了不同爆炸冲击因子对船体与浮筏结构的冲击响应的影响,探讨了提高舰船设备抗冲击性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49.
丁果林 《船舶工程》2019,41(S1):193-196
针对具有漂浮起吊作业功能的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面临规范和法规适应性方面的新情况,对有漂浮起吊功能的海上风电安装平台设计时应特别考虑的一些技术问题及处理办法进行了梳理,以期望给业界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0.
The proble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a floating ice cover and an engineering structure is considered, in which the ice–structure contact forces are caused by an increase in ice temperature due to solar radiation in situations, when the lateral thermal expansion of ice is constrained. The focus is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maximum thermally-induced horizontal force exerted on a structure wall, assuming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is force is bound by the smallest force capable of fracturing the ice cover due to its buckling. The ice cover is modelled as a rectangular plate of uniform thickness, with its four edges being constrained by vertical rigid walls, and it is assumed that ice deforms, and eventually fails, by the mechanism of viscous creep buckling. The plate is subjected to in-plane axial compressive stresses developing in ice to prevent its thermal expansion due to solar heating, and is transversely (vertically) bent by the forces caused by the reaction of underlying water. The floating ice is treated as a material whose elastic and viscous properties depend on temperature and the ice porosity, and therefore they vary with time and the depth of ice.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s, conducted for a variety of the ice plate horizontal dimensions, thicknesses and daytime temperature-change scenarios, illustrate the evolution of the plate deflection surface prior to its failure, and show the time variation of the maximum forces exerted by ice on a structure wall as functions of the ice thickness and maximum daytime temperature rise at the top surface of 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